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巴文化 >> 正文

巴中与巴文化

2014年08月08日作者:彭邦本 来源:巴中文艺网 浏览:84556次

  历史上山地交通开辟的特点,就是其路线往往沿着河流和山涧谷道展开。这是符合规律的,因为水往低处流,水往平处流,水流的规律和人的交通规律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过去我国西部南北之间的交通,很早就是沿着山间南北流向的河谷这样一些通道来实现的。如果在野外考察迷了路,不要着急,只要找到河流,顺着河流就一定能够走出去。所以,我们巴中地区的这几条发源于大巴山的河流都是当时的通道路线所在,大致顺着河谷往源头走,翻越作为分水岭的大巴山,再顺着源于大巴山北向流往陕南盆地的河流前行,就能到达汉中,进而越过秦岭抵达关中。正因为巴中附近大巴山南北的几条河谷,都是连接巴中和汉中的路线,米仓道也就不是孤立的一条线,而是由复线或者说多线构成的线路网。因为山区作为河流的发源地和上游,支流众多,因而交通的支线也就较多。因为这个缘故,古代的通道有个特点,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为的原因,主要通道往往因故因事转移。比如说发生自然灾害,山崩、地震、滑坡、洪水,可能使这条线暂时不通而转移到另外一条路线,以后可能又重新回归原来的主线;或者是由于政治上的动荡、军事上的原因,这条道不通了,又转到另外一条。我们在做南方丝绸之路调查时就发现,一旦有的路线因故几十上百年没有人走,很快就已经林草覆盖,很难看请了,甚至当地的人也忘记了,可是文献上还有记载或反映,使我们得以据之进行调查。

  在米仓道路线网络中,从光雾山下来途径南江的路线,是米仓道的一条主线,这没有问题。但是米仓道决不止一条,通江这边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交通线,大、小通江流经的地方都是。有人认为还有栈道,如果真的是这样,就非常重要,因为栈道一般来讲应该是一个国家工程,说到底就是要把一条交通线变成一个快速通道,只有国道或官道才有这个条件,因为这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来兴建和常年维护,民间自发形成的路线很难办到。巴蜀地区在秦以前是没有车辆的,而车战是中原地区的主战方式。秦之所以能灭巴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修通了金牛道,它的战车就可以进来了。《华阳国志》反映,最早的栈道是蜀人自己修的,说是秦人忽悠蜀王,打造了一头石牛,每天在它的尾巴后面丢块金子,就谎称这个牛能够拉金子,专门赠送给蜀王,蜀王高兴得不得了,就从汉中拖了回来,一路拖出了一条平敞的通道,秦国大军顺着这条路就打来,一举灭掉了巴蜀。这个传说无情地奚落了蜀王的贪婪愚昧,实际上反映,至少在秦灭巴蜀的时候,这样一条能够通过战车的大规模快速通道就已经形成。所以在《战国策》和司马迁的《史记》中都提到,秦人据有巴蜀后,"栈道千里,无所不通"。这说明,世称蜀道难,也确实难,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勤劳、勇敢把这个困难克服或大大降低了,所以蜀道虽然难,但是蜀道也是通的,而且通达状况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堪称人类交通史上的世界奇观。它连接了南、北丝绸之路,这两条丝路是唐宋以前中国主要的国际通道。唐宋以后,海外丝绸之路才逐渐开通,在这之前主要靠南北丝路,沟通和境外的联系。蜀道恰好就是连通南北丝路的一个战略性通道,所以它的地位非同一般,把我国南北地区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对于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偏高的重大历史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周秦汉唐时期,政治、文化及经济重心都在关中长安,我们知道长安离我们四川尤其是巴中实际并不远,中间虽然有秦巴横亘,但是我们由于开辟修筑了蜀道,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所以周秦汉唐时期,蜀道总体上是通畅的。到了宋代仍然很通畅,因为关中地区刚刚政治中心迁走,在惯性下还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实力,特别是宋代四川的经济文化很发达,以强大的动力向外输送大量商品,所以蜀道上物流人流仍然很通畅和旺气。后来由于我国政治中心进一步东北向转移,经济重心也向东南转移,蜀道的重要性下降,国家不再投入巨资来维修,蜀道渐渐衰落,米仓道、荔枝道也面临这样一个情况,进而影响导致了我们这些区域经济文化的逐渐滞后。但在此前,这些地方很多时候并不落后,你看先秦巴人几度跟强大的楚国交锋,有胜有负,学者早已指出,当时的巴国颇为强盛,这是史实。再看巴中南龛、北龛佛教石窟,就会令人强烈感受到盛唐气象,那么精美的雕塑艺术,那么高级的文化,如果没有雄厚的实力做支撑,如果没有经济和文化的相应发展,绝不可能。相关资料揭示,这些足以见证巴中古代辉煌的佛教艺术,就是沿着米仓道由北而南传入的。所以,我们把米仓道等蜀道的发掘、保护、研究工作如果做好了,就整理和挖掘出了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个工作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又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机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交通在迅速改善,当年米仓道的一些线路也开始或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高等级公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项世界性的经验加教训,就是务必要保护和利用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方面我们有太多的工作要做。我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连续出版的《世界文化报告》,书中汇集全球许多国家、地区在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研究报告,遗憾的是其中没有一篇来自中国或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提示我们应该尽快赶上去。如果说巴中地区在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有些滞后,那么在文化资源的拥有和保护利用前景方面,我们与其它地方却共处一条起跑线上,甚至还有自身特色和优势。只要我们切实按照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议精神,努力弘扬巴文化的优秀传统,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文化引领经济社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建成新的巴文化中心,再现巴中历史上曾经拥有过的辉煌。

  文化就其社会领域的划分来讲,虽然属于精神领域,但又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精神领域。换句话说,文化资源又具有经济属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从资源变成资本,形成产业、产品,由此它就成了经济本身,所以文化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文化本身就意味着经济。我个人一直从事历史文化的研究,这些年来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参与了省内外的一些文化产业的规划打造等工作,很清楚地认识到,文化一旦和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专业工作的原因,我到过世界上一些地方,发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个共同现象就是非常重视文化,而且文化和产业以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得很好。比如在欧洲,法国的总统在国际场合讲话,很少提法国的经济,他主要谈法国的文化,他认为他们就是文化立国,因而刻意保护其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可是我们知道,人们到了欧洲,总是想方设法要去法国,尤其是巴黎,因为那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太有吸引力了。既然世界上这么多的人都千方百计要到巴黎去观光体验和消费,试想巴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会低吗?反观我们过去,确实有很多教训需要汲取,如在成都老南门锦江上古老的万里桥,是"万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成语典故的诞生地,该成语出自三国时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时的著名对话,如果古桥保留下来,将给多少人一个充分的理由来此一游。可是尽管有许多学者在媒体上强烈呼吁保留,最终还是把它拆了。现在看来,这是把金饭碗砸了,去打造一个随时可能锈蚀的铁饭碗。

  现在,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反转使我们能够冷静地汲取先行者留下的深刻经验教训。在巴中地区,源远流长的巴文化,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还有光雾山等得天独厚的高品质生态,构成了非常优越的资源本底。须要指出的是,当今世界所谓生态,已不仅仅是一个纯自然概念,它早已经进入人们的文化关怀视野,是以人为本的,所以一个世界性的共同提法叫做生态文明。假如生态而不文明,而无文化与之深度融合,其价值是要大打折扣的。

  如何用好本土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运作都还处于初期阶段,这对后发地区倒是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新机遇,这里只是抛砖引玉略谈几句。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对文化资源有全方位的认识,尤其要深刻认识它对于一方发展的经济社会价值,并使之从资源有效转化为资本。为此须要组织力量深入发掘、全面梳理本土文化资源,摸清本底,一是从中发掘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以之融入、渗透到各类产品、产业,提升其品质和附加值;二是从本土资源中梳理出富有特色的亮点,作为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体育(如山地休闲运动)等产业的生长点,构建和延长产业链,形成特色文态与业态、形态和生态有机结合、四态一体的良性发展格局;三是从本土资源中提炼出底蕴深厚、魅力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赋予城乡环境,寻求实现巴中文化的世界表达,打造城市和区域特色品牌,从而整体提升巴中鲜明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增强综合实力尤其是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总之,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认真研究,从而达到取精用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通过研读巴中的地方史志实地考察,深感巴中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生态,是我们最具特色的资源。很多资源都是一次性的,可是文化资源生生不息,只要会用,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越用越值钱。对于巴中这样极其丰厚而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巴人的子孙无疑应责无旁贷地把它保护好。当今社会城市化发展非常快,城市越发展,上述资源就越彰显其珍稀价值。但在许多发展很快的地方,这类资源已经或正在迅速消失,我们作为后发地区,恰好可以把它变成优势。后发地区的发展不宜简单沿袭先发展地区的老路,否则容易陷入努力追赶也总难以自拔的落后地位。一定要紧密结合自身资源,培育自己的唯一性和特点,通过错位或差异性新路径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认为,现在巴中市提出以特色先进文化建成文化强市,以引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战略新思路,正是如此。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