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巴中在巴国巴地当中的位置,我们就暂且说到这里。下面我们讲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巴文化的精神。
所谓巴文化,就是历史上巴国、特别是巴人或巴地创造的文化。我刚才讲了,巴文化是一个极其具有个性和特点的区域性文化,它富有特质的精神大体上反映在哪几个方面呢?这个问题非常值得研究,我们本地有学者把它概括为四个字"忠勇节义",总结得非常好。当然或许我们还可以再补充一些,是否可用"忠勇节义、豪放包容"8个字来概括,这里初步提出来供诸位商讨指正。下面我们举例对之做些简要的阐述。
说巴人或巴文化具有"忠勇节义、豪放包容"的精神和宝贵品格,这是有充分的依据的。我们可以举历史上著名的巴渝舞作为例子来加以诠释。商周之际,武王伐纣,号称有八百诸侯响应参加,基本来自西部尤其西南地区,其中主要有八个盟国:庸、蜀、羌、髳、微、卢、彭、濮。这在《尚书》里记载得很清楚。周武王的这八个国家或盟邦都在西南地区,其中蜀在川西平原,其余至少庸、彭两国就在大巴山周边。据很多学者研究,巴就是彭。在川东一带,历史上有不少带彭字的地名、水名和器物名。如阆中有彭道将池、彭道鱼池,开县、云阳有彭溪,巴中所在的渠江流域板楯蛮也与彭密切相关。我们知道賨人是巴人主要支系,又叫板楯蛮,板楯就是木楯牌,是一种防御性军事装备,又写作楯排、彭排,楯是其本名,板楯是就其材料而言,彭排则是因为是彭人的武器。这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族群,并以其用优质坚硬的木头制作的楯牌或彭排著称,因而闻名天下。可见板楯蛮或賨人就是《尚书》中随周武王伐纣灭商的彭,彭人或板楯蛮居住生息的地域很宽,不仅广泛分布于大巴山以南的巴中以至整个渠江流域,而且在大巴山以北的汉中等陕西南部也很多,通过蜀道就可以方便地与关中地区的周人联系结盟,出兵参战。
巴人这次参加武王伐纣立了大功,而且表现极为突出而富有特色。《华阳国志》等史书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可见前歌后舞、英勇豪放的巴人,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殷纣王的军队,迫使其临阵投降,此事因而载入《尚书》这一古代最重要的典籍,彪炳千秋。史书又记载,西汉初年,板楯蛮"亦从高祖定秦有功,锐气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渝舞的由来。打战与跳舞,现在看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两者的结合实际上正是古代军礼文化的传统,毫不足怪。打仗要唱歌跳舞,以提振士气,威压敌方,古代就是这样的。古人打仗是很讲礼的,双方一定要站好阵,鸣鼓也就是奏乐才能进军,决不能队都没有排好就进攻。坚守这样一个古代的军礼,这是历史上很多民族的普遍传统,在有的民族中一直流传到近代。如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苏格兰人都要整齐列队吹着风笛,穿着花裙子,敲着鼓去冲锋陷阵。所以巴渝舞实际上就是源于我们賨人的古老的军乐军礼传统。以賨人为先锋的灭商一战打得非常漂亮,史书记载就说,賨人歌舞引领的部队,在甲子那一天上午一仗就把商王朝灭掉了,仗打得很痛快。到了汉高祖时,我们知道秦末汉高祖刘邦是被分封在我们巴蜀汉中的,当时的汉中在地理风俗上都与巴蜀同域。汉高祖以巴蜀为其王业之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带领军队悄悄地从故道那边绕过去攻打关中地区,担任前锋部队的又是我们渠江流域的巴人--板楯蛮。仗又打得非常漂亮,汉高祖很兴奋,就下令宫中的乐人,也就是当时从事音乐歌舞方面的专业工作者,专门学习和演出巴渝舞,成为国家的传统节目,影响传袭甚为久远。巴渝舞的史实,实际上反映了巴民族是一个非常优秀而富有文化特色的民族,不仅很勇敢,而且很可爱,很豪放,很有艺术感。这么优秀的文化,老实说,如果我们不去弘扬它,那就真的对不起老祖宗了。巴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充分的忠勇坚强,豪放乐观的精神是非常有感染力的,今天如能将之融入文学艺术作品,一定会非常感染人。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文献当中记载的巴将军蔓子的感人事迹。据说巴国一度曾经出现过内部动乱,就请邻邦楚国派军队来帮助平定,当时就讲好条件,一旦平定以后,巴国就送三座城池给楚国作为酬谢。楚国很强大,很快就把平定动乱的任务完成了,就来要帐了,直接找到责任人巴蔓子将军,巴蔓子明确回答,国家的土地是不容丢失的,我可以用自己的脑袋来酬谢你,但是国家的城池没办法给。说罢就当场自刎,以头谢楚。楚王大为感动,他说,假如我的臣下都这样忠勇爱国,还要人家的城来干吗?!所以马上就命令以上卿之礼,安葬巴蔓子将军的首级,上卿相当于执政大臣,以这样一个崇高的礼节来安葬了巴蔓子,巴国也同样以国葬来葬了巴蔓子。巴蔓子将军表现的,无疑是坚贞爱国、有义有节、大智大勇的精神,实际上是反映了一个族群的精神和崇高的气节,毫无疑问是传统文化当中的精粹,是我们今天该弘扬的。
从"包容"这个角度来看,巴文化也是可圈可点的。巴地和我们整个四川一样,历来就是一个移民进进出出的地方,其文化犹如一个大型水库,水来自四面八方,又流向四面八方,在开放中形成动态的融聚。历史上的四川,曾经有过至少五六次大规模的移民,小的就难以计数了。古代最后的一次大移民就是湖广填四川,这之前,由于明末农民战争,明王朝与清军的战争,后来又是吴三桂的大规模叛乱及清廷的平叛,前后战乱好几十年,四川人口丧失殆尽。据清朝初年政府的统计,当时全川人口总共只有8万多户,省城成都到处断垣残壁,甚至有虎豹出没,省政府不得不搬到阆中去办公长达十几年,所以现在在成都基本上是以后移民的后裔,找不到清朝以前的土著人了。但在成都远郊的龙门山地区,我们还有一批土著。巴中的情况也类似,既有作为人口多数的外来移民,也有一定数量的土著。昨天我来的时候,和巴中文管所的汪所长同路,汪所长说他对此做过调查研究,认为他们汪姓就是土著,我想应该有道理。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巴蜀地区,历来有不排外、兼容并包的精神,这与巴蜀历来就有很多移民的史实和传统相关,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文化品格。因为如果是一个区域是开放的,其人民来自四面八方,又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这个区域一定是充满活力的。从系统论角度说,这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为按照系统理论,封闭的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我们巴蜀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充满活力,并形成传统,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什么叫传统,传统就是生生不息,传之久远的一个文化系统。这和我们巴蜀文化的品格、特质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巴文化毫无疑问也是具有这样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性格。
说到这里,就得提到蜀道,众所周知,我们巴中地区是蜀道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米仓道的所在地。传世文献反映,米仓道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研究,它既是官道,又是商道,更是军事上非常重要的通道,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战役就是借助这条通道得以拉开雄壮活剧的大幕。至于在米仓道上来来往往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更是源源不断,对大巴山南北以至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米仓道的研究工作,尤其是考古方面的工作至今做得很不够,所以我们现在对这条路真还不太容易说得很清楚,不像金牛道。金牛道沿线的考古和文献梳理研究,都做得相当深入,我自己多年来搞巴蜀文化,就写过几篇关于蜀道的研究文章,包括在2009年广元国际蜀道论坛做的大会主题发言,虽然把米仓道纳入了论述,但不够深入。川陕两省政协2010年受全国政协委托,沿着金牛道作了一次考察,我应邀全程参加了这次考察;今年10月,全国政协文史委又亲自出马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都没有走到米仓道来,不过在广元举行了蜀道研讨会,我也提交了一篇2万多字的论文,当中虽也论及米仓道,但仍然因会议所在地和参加考察线路的原因,重点探讨的是金牛道、故道和褒斜道。值得庆幸的是,今年11月,省政协文史委对米仓道作了正式调研考察,国家文物局也批准了对这条古道的考古调查。现在,全国政协正在牵头会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积极准备以蜀道申请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有的学者主张四川这边只包括金牛道,我不赞成,我认为必须将蜀道实事求是地作为一个线路网络来打捆申报,米仓道等重要线路绝不可以遗漏。
但是,米仓道由于地理位置等种种原因,好多研究工作没有开展,基础情况不清。我们国家的考古工作大量都是抢救性的,就是基本建设挖开了,挖出文物古迹来了,考古队才赶紧上来进行抢救性的发掘。由于一个时期以来巴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考古工作很少开展,所以我们这边基本还是一片处女地,所幸国家文物局已经批了米仓道考古调查项目,市里也很重视支持,省考古研究院很快就会来开展米仓道的考古调查,我们希望能够尽快有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揭示米仓道的真实面目,尤其是起源和早期发展情况。我们本地已有学者对米仓道做了一些研究,提出至迟在秦汉时期已经初步形成的观点,很有道理。其实从整个蜀道的区域上看,如果我们把文献资料和考古学材料综合起来考察,就会发现其实它的起源应该是很早的。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