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巴中人登高并不孤独
其实,不独巴州百姓有登高的风俗,毗邻市县也有自己的登高节。对此,中国茶文化研究会会员、省社科联会员、我市地方志研究专家彭从凯在他的《巴州十六登高考辩》中就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
邻近的达州有登高节。每年正月初九,达州人登高祈福,万人空巷,是为了纪念唐代诗人、通州司马元稹的。也有人认为,道家以正月初九为玉帝生日,人们虔诚为贺,历年登高朝拜。不管是那种原由,日前达州登高节被认定为与成都的桃花节、自贡的灯会、凉山彝族的火把节齐名的四川省十大名节之一。
巴中的南江县有登高节,名为“灯火节”,始于1933年。是为了纪念红四方面军1933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七)解放南江县城,由红军南江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做出决定:“每年正月初七为灯火节”。
巴中的通江县有登高节。“县城及附近居民有三月三游壁山的习俗。此俗始于唐,盛于明清,旨在纪念唐宰相郑畋……”(通江县志委员会编纂《通江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后逐渐发展成以纪念郑畋、向佺、向翀、向阁“通江四贤”等历史名人为主的登高节。也有人认为三月三日是西王母的生日,人们登高是为王母娘娘祝寿,以祈蔽佑。
观点:
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的风俗是山里人以亲近大山的方式开始新的生活。这是一种文化,而且是属于优秀文化——能够通过民间力量长久传承的文化就应该是优秀文化,其中一定包含着我们的祖先所寄托的某种精神或者思想。我期待这种民俗文化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也期待家乡的专家能够对这种文化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加以弘扬。
——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蒋登科
登高游山,健身怡心,会亲聚友,本是一桩好事、喜事、乐事,但由于登高游山人中少数人思想、品行素质不高,在登高游山中出现许多不文明现象。最突出的是一路纸屑、瓜果皮、塑料袋乱丢乱扔,满山赃污狼藉;二是野餐处弄得脏乱不堪,放鞭炮纸屑横飞,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三是登高游山结束,要在山上撅一枝柏树垭枝带回家,这对山上的林木损害极大,是对生态的一种破坏。希望为正月十六登高立个好规矩,以发扬文明登高精神,使十六登高即成为好事、喜事、乐事,又彰显人的高尚思想、行为、品德。
——原巴中市政协副主席 李旭升
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人的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正如周边的达州有元九(正月初九)登高,南充及很多地方有九九重阳登高,广元有女儿节登高,登高作为这些地方的人们的一种自发行为,无非反映了三种心态:一是登高望远游百病,祈福消灾求平安,成为一部分的精神寄托;二是迎春踏青游览大好河山,开阔心境领略自然风光,古代文人墨客无不如此,现在很大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经过一个冬天之后走出家门,趁着大好春光,表示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对浪漫的向往;三是登高远望,也是表达对远方亲人思念的一种方式,如唐章怀太子登望王山北望长安,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佳句,便是典型写照。正因如此,本人认为巴中将正月十六登高作为一个节庆来办,既具有历史文化渊源,也是符合人民群众现实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
——原巴中市政协副主席 鄢永都
正月十六登高,已成为巴中人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习俗。现在逐年的“登高”,人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可以说是“盛况空前”,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比如拥挤不讲秩序、践踏草地破坏花木、自带锅灶随地用餐,残留垃圾顺手乱扔……所以,我认为,提倡文明登高是当务之急。
——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杨通
巴中的十六登高节,就是在川东北地区有相当影响的把登高、踏青、游园、祈福融为一体的群众性的节日民俗活动。关于十六登高的传说颇多,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寄托了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四川省地方志学会会员 彭从凯
正月十六登高,是巴州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巴中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紧密结合的重要文化符号。注入了孝道、祈福、景仰与和谐等文化元素。有很多人在争论登高节的起源和历史依附,我以为大可不必。这个节日来自民间,它的生命力也在民间。要了解民意,尊重民意,为这个节日做好服务引导工作,做大做强节日经济,让文化与经济同台唱戏,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生命力。
——市作协副主席 张万林
今天的登高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文化元素。当下流行的户外山地运动不断影响着这个正在崛起的西部城市,更多的人是把登高当成一次集体户外运动,为的就是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让身体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心与自然相通,我想这也是对其传统节日的另一种继承与发展。如何利用好登高节这张名片来打造巴中的山地运动休闲城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青年诗人 岳鹏
独有的巴中传统,十六登高一定要保留。现在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何况是乡土的文化。但是巴城人民素质真的要提高,很多年都是乱扔垃圾,真的不好。
——巴中市职业中学教师 吴玉萍
正月十六登高是巴中多年来的年俗,也是和家人团聚的好时机。如果说正月十六这天不是国家法定假日,为什么就不能和周六周日调一下呢?这样就可让市民开开心心地享受地方节日带来的快乐。政府应从尊重民俗、顺从民意的角度考虑,调整假日,保护传统文化,宣传巴中特色。
——麻辣社区巴中论坛网友 原来缘去
登高的喧嚣虽已远去,但对登高的关注与反思却没有结束,应该成为党政和各界人士不容忽视的课题。回望今年登高乃至新千年以来的历年登高,公众舆论大都持肯定态度,甚少批评登高所造成的环境破坏,甚少谴责、阻止或惩处市民不文明行为,更少考虑来年登高怎么办的问题。
——《巴中日报》评论员文章《十问:明年登高还像今年的景况吗?》
老百姓的“登高节”,正亟待规范并不断提档升级,衷心希望巴中市委市政府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整合其他地方民俗文化,将“登高节”打造成精品、拳头产品,不能再任由老百姓“自娱自乐”了,该是我们政府出面的时候了!
——巴中在外青年诗人 李清荷
如果用参与人数的多少、集中程度和参与人群的覆盖面来讲,巴中正月十六的登高节已经超越了一年中的任何一个节日,这说明登高节已深入巴中人的内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每年巴中的正月十六登高节,政府还只是在疲于应对,节日过后带给环境的破坏、公德约束力失灵的后遗症,实在让人担忧。在政府累积了多年应对超大人流集中上山下山的安全经验的保障下,希望以后的登高节是:文明出行,有序登高,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巴城回风桂花街居民 雷文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