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语:
巴中农历正月十六登高源于何时?起于何因?是节日还是民俗,还是民间自然形成的不是节日的节日?还是巴文化的沿袭传承?还是特有的地域文化?
正月十六登高,应该如何从文化视角来解读?如何延续?如何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拓展与提升?
本期特别策划,将用文化的视觉为您探寻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的历史渊源、民俗风情,与您共商登高文化的承传与发展。
本期特约主持:王志国 摄影:张学金 付海旭 岳鹏
■溯源:沿袭千年的独特民俗
正月十六登高,传承了数千年,是巴中独有的民间文化习俗,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独特的地方风情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巴文化的重要元素。
民间:鲜活于口耳之间的“六说”
关于正月十六登高这一特有的民俗节庆,在巴中民间有多种美丽的传说。
祭奠伏羲说。巴中日报记者李秀东在《巴中十六登高的历史文脉和现实意义》一文中写到:“周集云在《古巴国探微》一书中认为巴中正月十六登高是为了纪念巴人始祖伏羲的生日,持这种观点的还有我市已故去的民俗学家朱仕珍。”相传农历正月十六为伏羲生日。这一天,巴中市民自发集会游山祭奠,祈求全家人幸福安康,新年好运气。据一些老人介绍,在古代巴中人登山都要去拜伏羲庙。伏羲庙内,古柏森森、庄严肃穆。按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排列循环,每年选出其中一株在庙内值班,于是这棵大柏树就成了伏羲旨意的直接体现者。它会治病疗疾、无所不能。朝拜宗庙的人们沿甬道鱼贯而入,毕恭毕敬的于露台之下三拜九叩、焚香化纸。而后各自走到神树前,粘贴纸人,点香火灸病。尽管如今伏羲庙早已踪迹难觅,但古巴中人一辈一辈传承下来正月十六登高游山的习俗却一直保留至今。
缅怀章怀太子说。正月十六登高,人们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章怀太子李贤。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则天贬章怀太子李贤为庶人到偏远的巴中,从此年年正月十六,太子都要登临南龛山、望王山北望长安,祈求回到亲人身边。百姓感念太子重农垦、恤民情,相邀登山,久之成俗,历代不衰。
“走百病”说。见于清代道光十三年朱锡谷纂修的《巴州志·风俗》。“走百病又叫游百病,各地习俗不一样。早在元、明已有此习,如明代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游寺院,谓之走百病。京师(北京)多以元宵出游,摸正阳门的门钉,以除不祥,名走百病。古巴州以农历正月初九烧香王望山,十六登高南龛走百病。”(政协巴州区委员会编校《巴州志校注》)。
“劝农”说。民间传说唐太子李贤贬来巴州,曾在南龛山劝农,正月十六这天,很多人都上山听其劝说农事,故慢慢形成正月十六登高游山之风俗。至今南龛山下的南坝尚存美农台遗址。美农台“在州南二里,相传东晋梁州刺史桓宣,于此劝农所筑。”(清·朱锡谷纂修《巴州志·古迹》)劝农耕作是好事,早已被史家写进了历史典籍之中,但广大市民并不清楚真正劝农的是东晋梁州刺史桓宣,而不是太子李贤。
“望红”说。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南江、巴中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临行时留下一句话:“我们一定会回来的。”于是,老百姓年年登高望远,盼望革命早日成功,盼望红军早日归来。沿袭至今,便成风俗。
“摸印”说。原巴中市政协副主席、民俗专家李旭升在《正月十六话登高》一文中写到:“有人说数百年前巴中文人学士及在痒生员,这一天去南龛山摸印盒石的印石,象征将来或近期要高中、掌印、当官,讨个吉利,后来慢慢形成了民俗。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一年苦到头,春节要尽情耍,而过了十六这天,是火烧门前纸,大人做生意,细娃拎狗屎,一年辛苦又开始。”的说法。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