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提升 打造 做大
登高节搭台 做大文化旅游
当习俗变成全体民众的自觉行为,且延续千年不衰,作为一个全省独有的年俗,已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巴中正月登高”究竟该怎样传承,进一步打造和传承呢?
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强烈呼吁,要深入挖掘和激活文化资源,搭建展示巴文化的平台,让全市各地的民间艺人在节日期间轮番登台展示巴人绝艺绝活,向全市人民展现巴人神韵。可以举行广场赛诗会、巴中风情摄影展、旅游产品展等等,还可以在巴中举办“中国西部·巴文化民歌节”活动。
许多市民希望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由民间自发组织走向由政府搭台唱戏的“市节”,成为巴中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和城市名片,成为巴中的城市文化节日品牌。登高节期间,可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万人登山比赛、趣味运动会、美术书法摄影展等活动。
“让登高节成为巴中地方特色文化魅力集中展示的绝佳平台,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拓展旅游空间的重要窗口,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远博士建议,“通过精心打造正月十六登高节这个龙头,带动各种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文化与旅游结合,拉动旅游消费,推动巴中的民俗文化品牌及旅游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一定影响。”
巴中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符道禹称,正月十六登高经过1330多年的风雨历程,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说明这一年俗已深入人心。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包装它、弘扬它,将这一年俗打造成更健康、更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巴中市文物专家汪信龙认为,目前,巴中正月十六登高这一年俗的现状是“氛围有了、文化底蕴有了,但就是看点少了”。汪信龙称,对登高这一年俗,政府部门仅注重的是安全,而忽视了对它的打造和包装。
巴中不少文艺界人士认为,现在地方政府对这一年俗的认识不够,资源的挖掘不够,登高的文化内涵没有体现出来,就怎样发展正月十六登高这一年俗,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应该做一些探索和尝试。 亟待开发和规范的地方民俗
“每年的正月十六,是巴中市四百多万老百姓自发、集体参与的盛会,是亟待开发和进一步规范的地方民俗。”巴中籍在外青年诗人李清荷对巴中正月十六登高的开发和规范提出了设想。
“巴中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正在加快发展的步伐。厚重的人文历史,曾经给巴中人民留下了许多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而在今天,我们要思考的是: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究竟有些什么样的特色,要对后世人传承什么?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这些都是所有的巴中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正月十六登高,万人狂欢这种表面的热闹背后,还需要开展一些比如猜谜、龙灯、体育竞技等有意义的活动。建议在每座山上打造一座主题公园,在公园里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体育、游戏类的主题活动,趁这个万众瞩目的时间点,组织开展一些固定或不固定的节目,普及文化知识,增加节日看点,由此一点一滴让文化传承的工作变得轻松、自然、益智、益民。李清荷认为,正月十六登高,对巴中人来说已经深入骨髓。而将正月十六放大成为“登高节”,作为一个地方的固定特色节日,使之成为“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的范本,做成周边市县的一个旅游典范,对提高地方文化档次、显示出巴中地域文化特色、扩大巴中地域影响力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关于规范,我市地方志研究专家彭从凯认为,要把登高节定位为对巴中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扬光大,应加大对十六登高活动意义的宣传,不要为登高而登高。尤其要把登高节打造成外界了解、认识巴中的一个窗口,把它当成四川乃至中国的名节来组织经营,要借登高之机,倡导、宣传全民健身活动。
“元宵节与登高节前后相连,登高节尽管声势浩大,毕竟只有一天,而且拥挤不堪,安全、公共设施都不堪重负,也给一些招商形成短板。为了真正打造一个有巴中特色的节日,政府应将散落巴中各地的民间演艺、各区县文化馆专职文艺、剧团组织起来,从正月十五正式在各山顶搭台演出。这样,既可为商贩提供两天经营时间,也可减少正月十六的人流量,同时也使一些民间文艺得到传承与保护。两天时间,亦可有效吸引周边县市的游客,可让餐饮、旅馆业受益。在形成一定影响后,可以以公司承包运营方式,打包捆绑环境、卫生等多项工作,政府只协助、协调安全事项。否则,我们将继续为这种残局埋单而苦不堪言。”市民雷文建议。
对此,李清荷也认为,巴中的正月十六,还没有真正地开发、利用、挖掘出来,也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商机,没有形成相当的规模,甚至有点“无序”。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拥挤着看人,坐地上吃东西,扎着堆发呆”。杂、乱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可不可以多开发几条旅游公交线路,让群众出游方便、让参与活动更容易呢?可不可以用不同的主题公园吸引众多群众,改变拥堵、分散人流、减少安全隐患,扩大每个旅游点的包容量呢?李清荷坦言,“这些都考验着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规划、建设能力。比如打造主题公园,比如增强配套设施,增加公交旅游线路,增加停车场,比如节日一条龙服务,比如打造更多休闲旅游小景点,比如发行多种旅游衍生产品……做好了这些,还真的可以成为解决很大一部分就业人员的有效渠道。”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