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新居:生态·自然·人文·和谐之美
——在市文联“中国梦•巴中情”巴山新居行大型文艺采风创作会上的讲话
今天,在这里和在座的各位文艺家一起探讨问题,我诚惶诚恐,感觉像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但是,既然接受了市文联的邀请,在这里,我还是要和大家交流一些问题。上周星期四,省晏阳初研究会与巴中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研讨会”,实际上也就是一次“乡村论坛”。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我一辈子研究晏阳初,却没有去过他的故乡,这次能来巴中,我非常高兴。”会议结束后,与会的专家们到了正直镇长滩村、花桥、红光乡的黑池村、玉白渔村以及黑潭乡的南鹰村等新村参观后,一致认为南江乃至整个巴中的巴山新居建设很好地传承和创新了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思想,把很多晏阳初先生的理想变为了现实。
大家都知道,晏阳初先生,是从巴中走出去的一位世界级名人,是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乡村建设的奠基人、全国第一个社会实验室的奠基人。二三十年代,开始搞乡村建设。那个时候,他提出了“走出象牙塔,跨进篱笆墙。”我看今天在座的各位艺术家们也是走出了象牙塔,跨进篱笆墙,来看一看我们的乡村建设,这是很好的。晏阳初先生开始搞平民教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做华工的时候。那个时候,很多人都想往家里写信,但是不会写字,就都找他帮忙,害得他不休息也忙不过来。当时,他心里就有一个想法:“这些人不会写字,我可不可以教会他们写字。”最后,很多人都会写信了。他由此意识到在这些苦力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后来,他回国之后,就开始搞“扫盲教育”,在北平成立了“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
1929年,晏阳初先生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创建了第一个乡村建设学校,他称之为“第一个中国人类社会经济的的实验室”。他说“三C影响了他的一生”,所谓的“三C”,即儒学、基督、苦力,因为这三个词的第一个字母都为“C”,所以称之为“三C”。他最远大的目标就是“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解放过后,第一次搞文盲普查的时候,全国只有一个县没有文盲,那就是河北的定县。他写了九大信条,一生最大的信条就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个人最喜欢他的几句话是“开金矿,开银矿,不如开脑矿”、“建国先建民、富国先富民、强国先强民”。他在经过一番调查后,认为中国农村最大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四个字上,那就是“愚、贫、弱、私”。所以,他就以“四大教育”来解决这四个问题。“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文艺教育,针对“愚”的问题,使用文艺教育增长其知识,培养他们智力。 生计教育, 这是“攻贫”的利器。它要开发“生产力”,使农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卫生教育,是“攻弱”的良方,用以防病治病、培养“健康力”,使农民能保持最低限度的健康。公民教育,是为了解决“私”的问题,以浅显的文字来表达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乡村建设,在19世纪末,西方的一些仁人志士就已经提出来了,并开始着手乡村建设。我们国家的乡村建设,就是从晏阳初博士开始的,当时,他主张乡村的问题在于“改造和建设”。这既是题外话,但却与巴山新居建设有关,也是题内话。
关于巴山新居建设,我想和大家交流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巴山新居建设是统筹城乡、扶贫攻坚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为什么要搞巴山新居建设,怎样搞?当初是经过一系列思考的。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全市开展了“五改三建”活动,创造了扶贫攻坚的巴中精神和巴中经验。这实际上也是乡村建设。有所区别的是,我们现在的乡村建设、扶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主要是如何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为什么把巴山新居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扶贫攻坚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首先,2010年,我们对全市的危旧房、土坯房进行了一次普查,当时全市危旧房、土坯房有30.89万户,同时,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区、水淹区的有6.8万户,还有2.8万户居住在高寒山区。同时,我们在农村调查,发现很多群众的贫困首先还是“住”的问题。一是住得不安全,李刚书记曾讲“别人在抓发展,而我们在逃命”;二是农村贫困户绝大多数都是因病致贫,患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的群众很多,这部分绝大多数是住在低洼地带或阴暗潮湿的土坯房里。我们最初把改造民居作为主抓手,在实施当中,不仅仅是就地改造,把它复原、改危,而是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把城乡一体发展纳入了进去。所以,我们搞了巴山新居建设。
统筹城乡,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办法、有不同的路径。美国乡村建设主要是解决农村的道路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韩国就是开展新农村建设,日本主要是解决进城农民的终身就业和居住保障问题,德国巴伐利亚州则是实行了就地城镇化,城市和农村生活形态不一样,但”等值“。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