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红楼梦 >> 评论 >> 正文

一部《红楼梦》 满纸茶飘香

2014年12月26日作者:孙伟科 来源:巴中文艺网 浏览:11371次

 

  一部《红楼梦》 满纸茶飘香

  ——读彭从凯《红楼茶事》有感

  孙伟科

 

 

  《红楼梦》有中国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之喻,所谓“百科”当然应该包括茶艺。要落实《红楼梦》的百科全书的性质,证明这种所指不是虚比浮辞,对《红楼梦》中的茶事描写进行深入研究,是红学发展的必然,也是构成红学的必要内容。

  以往研究《红楼梦》茶文化的篇章不少,作者也渐渐多起来,这再次证明《红楼梦》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是难以探进《红楼梦》的深层内容的。

  摆在我面前的彭从凯君的这部《红楼茶事》书稿,也是以文化研究为起点的,他从历史的角度追溯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严格按历史顺序辑录了大量的茶人茶事茶诗,很多历史典故是我第一次见到,所以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在刚刚收到书时,我就在深夜卧床之际急于阅读起来,读着读着,竟成一次精神上的忘情之旅。很快地我翻检到茶俗的一章,惊奇地发现彭从凯对《红楼梦》中“茶俗”的研究,和川东北的民间茶风俗联系起来,这不由让我回想起巴中的好山好水来。还有位于巴中市中心的红学沙龙,定期积聚众多作家、学者、教师的济济一堂,品茗论艺,共话巴山夜雨,这是怎样穿越古今的佳人佳话、书人雅事呀!况且彭从凯在书中将当地民风民俗与《红楼梦》的茶事描写相结合,轻易地将小说中语焉不详的茶文化隐喻的丰富内蕴揭示出来,让人深醉一番地领略了《红楼梦》含蓄蕴藉、醇厚绵长之美,诚可谓兔起鹘落、稍纵即逝,弥足珍贵!在结束全书的阅读之后,我再次确认这是彭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今天,我们不缺乏对《红楼梦》中相关茶文化的分析,但那是从书本到书本,缺少鲜活的经验支持。彭从凯从事茶文化研究多年,对家乡以巴中为中心的川东北茶文化了如指掌,所以做起这些分析来驾轻就熟。

  当然不止如此。彭从凯绝对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的,而是为了以茶访美,确认人间美好事物之间的息息相通,达到喻人比德的目的。他写道:“茶性最洁”寓意着爱情的冰晶玉洁;“茶不移木”寓意着爱情的坚贞不移;“茶树多籽”象征着子孙绵延繁盛;茶树的四季常青又寓意着爱情常青不衰、夫妻相敬如宾。以茶为想象起点,茶事研究与《红楼梦》中的爱情主线,相生并育,再次握手言欢。

  在小说之外,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也是我所急需的。彭从凯的书能满足我的需要,还因为他颇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彰显着“科学精神”。比如对《红楼梦》第39回两处写到“吃年茶”的风俗,彭君没有在文献和民俗中得到求证,所以老老实实地说未详其事,付之阙如,“不敢妄言”。在“茶用”一章中,关于饮茶的戒律,他说“不饮焦味茶。炒制过火的茶叶,营养已经丧失,味道也不好了。”在生活里,我遇到过焦味茶,百思不得其解味从何来?味不佳,抛之可惜,逡巡踟躇,不知其可,却原来是因炒制过火,只能丢掉。

  有人对将《红楼梦》称之为百科全书的提法不满,认为这种研究是“知识摆摊”。我想,小说中的百科知识是以融化形态存在于作者的腕下笔端的,它必然是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要让读者认识清楚冰山的完整形状,对小说中的文化描写片断进行独立研究,完全是站得住的,也是读者需要的。反过来,我们也应该看到,曹雪芹毕竟不是为了显摆知识渊博而刻意铺陈茶事描写的,我们不能拿体系性的知识、实证性的知识来指责小说相关描写的凌乱散碎和没有生活根据。彭从凯充分照顾到了小说中茶事描写服务于艺术目的的修辞性和虚构性,处处放在小说环境中、人物塑造中、情节发展中来分析,没有忘记小说的审美目的。比如,彭从凯指出小说从第一回“小童献茶”开始,在第一二〇回又写到“小童献茶”,一切情缘因果皆在这一杯茶中平静而舒缓地完结。“两次小童献茶,均是甄士隐之小童献茶于贾雨村,前者是在乡宦甄士隐的书房,后者是在‘道者’甄士隐的‘茅庵’。两次小童献茶,均是士隐携了雨村之手而行。这既是情节上的呼应,更是结构上的巧作,大有隐括人生入世出世之道的寓意。”实际上,彭从凯的《红楼茶事》也是借助于茶文化现象的描写分析重建了一条进入小说艺术世界的通道,以小见大,求窥全豹。

  正值巴中市红学会成立一周年之际,彭从凯的著作可以看作是巴中红学会的可喜收获!作为一周年的学术献礼,也当得起!

  我对茶文化知之甚少,在彭著中所得甚多。喜出望外,由衷地发上述感慨,信笔游书,浅尝辄止,交稿之际,诚惶诚恐。祈望来者补益,方家指正!

 

  2014年12月10日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