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沙龙
时间:2014年5月18日
地点:红学沙龙·雪涛尚书坊
主讲:经伟宪
【向前】: 今天是五月红学沙龙活动日,我们有幸请来了市人大常委会经伟宪副主任,请她给大家讲《红楼梦》中一个性格丰满的老人——贾母,大家欢迎。
【经伟宪】: 一、贾母其人
(一)身世背景——宝塔之巅的供奉。贾母,《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荣国公贾代善的夫人,金陵史侯家的大小姐,是宁荣二府中地位最高的家长,人称她为老太太、老祖宗、史老太君。她本身并没有多少故事,但其中许多人的故事都与她有关系,全书有一半以上的回次都写到了她,是一个活灵活现的贵族老太太形象,成为人物关系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稳坐贾家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她是贾赦、贾政、贾敏之母,是贾宝玉的祖母,也是林黛玉的外祖母。史湘云是她娘家兄弟的孙女。贾母身体好、心态好,参与缔造贾府最辉煌历史的,只有她硕果仅存,自然而然地,她就坐到了贾家这个宗法家庭大宝塔的顶上。
(二)、性格特征——多重性格柔性融合。贾母慈祥威严、精明能干、怜贫扶弱,优雅有情趣。但也有刚愎自用、蛮横霸道、封建传统的特点。
一是慈祥威严:遥想贾母一生,必定历经风浪,在鼎盛期的贾府管理层,在数十年媳妇熬成婆的过程里,在大家族的勾心斗角中,她积累了比凤姐更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见识过更宏大壮阔的世面,具备了更丰富有效的理家之才和治家之威。贾母的太上家长位置,是一点点用青春和时间置换出来的。贾母身份高贵,但对身边的侍女却和蔼可亲,她不大喜欢大儿子贾赦和大儿媳邢夫人,偏爱小儿子贾政和小儿媳王夫人。她喜欢众孙女,溺爱孙子宝玉。贾母虽然生在一个男权的社会,但她并不因此发生马克思所谓的“社会的异化”,成为鄙视女性的女性,按照女权主义的观点,这是女人最大的悲哀。贾母不是这样,相反,她凭借自己尊贵的地位,尽量多的疼爱女孩子。也许,宝玉的思想就是在祖母的熏陶影响以及与祖母身边的女儿的交往中形成的,如果说贾宝玉的“女儿至上论”有渊源的话,渊源就在贾母这里。贾府内部男女老幼,上下人等都怕她尊敬她。她虽因年事已高,不理家事,但却是贾府的“至高神”,贾府内什么大小事都要“请老太太的示下”,让老太太一锤定音。“老太太说的”就是贾府的“圣旨”,没有人敢违抗。贾政训宝玉也得看着老太太的颜色,不能惹老太太不高兴,能言会辨的凤姐儿也时不时要靠老太太撑腰,叫老太太做主。而老太太哪怕是把贾琏偷仆之事认为是馋嘴猫儿的事,别人也只能是应命是从,不敢有半个不字。
二是精明能干:作为一个家族的最高统治者,贾母体现出了卓越的治家才能和管理才能,很多人都认为荣国府的管理是王熙凤功劳,其实不然,熙凤作为孙媳妇,其很多的行事授权还是贾母,熙凤不过是贾母的秘书而已。这点曹雪芹在书中很多方面都写到了,比如,在月钱分配、丫鬟的数目、各处丫鬟的人事调动等等,就很能体现贾母的卓越管理才能。她又是聪明的领导者,看透时事佯装糊涂,如果不损害其中心利益时,表现得大度宽容、和蔼可亲。
表面上不亲庶务自得其乐的贾母,在关键时刻明锐果决、凛然不可侵犯,看看她在贾赦谋娶鸳鸯一节时的发飙,就会明白,她一把手的位置和相应的警觉,从来没有一天放弃过。贾母深知第一代的创业精神,她对子孙辈一方面疼爱和溺爱,另外也确实觉得管理上有很多问题。所以,七十三回,当探春提到园子里有人赌博一事时,她知道开赌局这件事不简单,就对这个事情特别重视,立即一一查实,并作出严厉的处罚。贾母的管理理念相当先进,知人善任,抓大放小,适时退居二线,在一切场合力挺主事新人凤姐,既能放权享受,又能统领全局。她还善于带队伍,她调理的丫鬟,遍布大观园各房,鸳鸯、袭人、紫鹃、晴雯辈,从相貌到资质到才干,哪个不令人称羡?贾母还有着优秀的处变不惊的政治能力,在家族危在旦夕之时,整个家族的人都惶惶不可终日,唯独贾母冷静、干脆、有条理的分配调度,使得贾家延缓了败落,至少从前八十回中的描写是这样。度过难关之后,贾母授意王夫人、熙凤、探春等人,对家族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在不违反封建礼教下的大胆革新,这是非常难得的。七十一回,贾母的八十寿辰时,上到皇亲国戚,下到贾家全族都来贺寿。她不仅能够在南安太妃、北静王妃面前把事情处理得很妥帖,对家族里最穷的远亲贾 之母带了女儿喜鸾,贾琼之母带了女儿四姐儿,也照顾得很周到。贾母这个举动也许是真心喜欢她们,也许是“笼络人心”。笼络人心在这里意味着,她知道自己这棵富贵的大树是需要枝干和须根的。喜鸾、四姐儿看起来微不足道,可他们就是那些细细的须根,如果一个家族对这些须根不在意的时候,这棵大树就要倒了。这个三代荣华的老太太不简单,是一个真正的政治人才。因为从尤氏被下人侮辱,到邢夫人跟王熙凤婆媳不和,都是在斩断须根,所以这棵大树要倒的征兆已经显现了,这个家族已经有了衰败的迹象,贾母在努力维持着。
三是怜贫扶弱:第三十九回,对刘姥姥这个挨傍着来打秋风的村野老妪,她并没有摆出“老太君”的威势,倒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有表现出清高,而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世俗的人情一面,“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眼睛,牙齿都还好?”这亲热的问话让刘姥姥心中的忐忑不安立时消除,由此顺利地展开了富贵与贫贱的对话,也让我们有了一次真正的、丰富的、全面的人生观察。平儿就曾对刘姥姥说:“我们老太太最是怜老惜贫的”。”又如二十九回贾母率领贾府众人去清虚观打醮,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拿着剪筒照管各处剪烛花,见贾府众女眷来了,正要得便躲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对他又打又骂,众婆娘媳妇都喝声叫打。贾母却对其好言安抚,“给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通过这一段描写,不仅反映出凤姐儿的心狠手辣、仗势欺人,而且也反衬出贾母的善良仁慈。从贾母口中听到这一段话,我感觉贾母因为疼她的儿孙,觉得情同此心,天下父母哪个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她此时有不安,也有反省,说这个小孩好可怜,如果把他吓坏了,他的父母多心疼?这个家族之所以有三代的福气,就是因为有贾母这样心存悲悯、知道惜福的人。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