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听孙伟科秘书长介绍巴中要成立红楼梦学会的时候,我的感觉,第一是感到很吃惊,第二是感到很兴奋。吃惊的是远在川东北的巴中也成立红楼梦学会了?感到高兴的是我这回可以有正当的理由去巴中看看了。那么根据我们一般的经验是,某一个地方要成立红楼梦学会,那里肯定是有几个超级“红迷”,所以孙伟科秘书长向我特别介绍了向前先生。
我收到向前先生的信,我真的感觉到他对《红楼梦》非常熟悉,非常热爱,特别是写得很漂亮,是书法家的水平。但除此之处我对他一无所知,他是一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我是昨天才知道的。但我知道,就是因为有了向前先生这种超级“红迷”,有他的引领,巴中才能团结一批“红迷”,才能成立红楼梦学会。
我觉得在巴中成立红楼梦学会确实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可能会有人说,巴中市为什么成立红楼梦学会?巴中和《红楼梦》有什么关系?按照人们一般的思维方式,你这里又不是曹雪芹出生的地方,也不是他的祖先所在地,更不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地方,那么你为什么要成立红楼梦学会,《红楼梦》跟你有关系吗?
由此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怎么看待《红楼梦》和我们中国人的关系,《红楼梦》和我们今天的关系。昨天我接受采访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样一句话,英国人谈到莎士比亚的时候,他们说,莎士比亚在我们英国人心中,仅次于圣经,那地位是很高很高的。由此我还想到,我们中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红学家蒋和森先生,在座的喜欢《红楼梦》的应该知道他,但这位先生已经去世了。他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写过一本非常有名的研究《红楼梦》的书叫《红楼梦论稿》,他在红学史上是第一个把论文写得像散文一样那么漂亮的人。我没有赶上那个时代,当时据说很多少男少女读了蒋先生的书都很着迷。比如说他论林黛玉,一开头是“你是眼泪的化身,你是多愁的别名”,一下子就把人的心抓住了。就是这个蒋先生,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英国人说宁可丢掉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印度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蒋先生说我要借用这句话说“中国宁可不造万里长城,也不能没有《红楼梦》。”我当时听到这个话的时候认为蒋先生是极而言之,不外乎是要强调《红楼梦》在他心目中是多么的了不起多么的伟大。
中国当然不可能不要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遗产。后来我看到蒋先生这个讲话的全部内容的时候我震惊了,他是这样讲的,他说“英国人以莎士比亚自豪,说宁可失去印度,也不可失去莎士比亚。那么,我以为也可以这样说,中国宁可不造万里长城,但不能没有《红楼梦》。”蒋先生认为,因为万里长城是封建专制的产物,以至于产生了孟姜女哭长城那样悲惨的故事。而《红楼梦》不是,“《红楼梦》是一个伟大艺术心灵的呼唤。”是面对人间的“啼痕”和“辛酸”而造就出的一项伟大的工程。由此我想到,中国虽然没有《圣经》,我们没有那样的一句话来比喻对《红楼梦》的崇敬,但《红楼梦》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的地位,就像莎士比亚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样崇高。《红楼梦》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红楼梦》与我们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
前不久,我们刚刚在北京附近的廊坊举办了“纪念伟大作家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大会暨研讨会”,在那次研讨会上,我有一个开幕词,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说“难以想象,如果我们没有曹雪芹和《红楼梦》,中华民族将蒙受多大的损失。正是因为中国有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国人面对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等世界文学巨匠,而不会不好意思。因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永恒的魅力,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部伟大文学经典相媲美而毫不逊色,它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的珠穆朗玛峰上,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所以我觉得,成立红楼梦学会,喜爱《红楼梦》,表达出了我们对民族文化、民族经典的一种深厚的感情。《红楼梦》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红楼梦》确确实实让我们中国人感到骄傲,《红楼梦》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在今天,在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GDP上去了,中国人有钱了,但是中国在发展过程当中,越来越感觉到中国传统气息少了,中国的古典意蕴少了,我们的问题也多了。这个时候,我们很期待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使我们这个民族更具有一种文化的气质。我记得1997年我们在北京举办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的时候,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提过这样一个观点,他说应该把了解不了解、熟悉不熟悉、认识不认识《红楼梦》,作为衡量中国人人文素质的标志之一,我认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一个英国人不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不知道普希金和托尔斯泰,他能算是合格的英国人、俄国人吗?特别是在今天,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社会,更需要李白、杜甫、曹雪芹这样的文学艺术大师,需要《红楼梦》这样的文学经典。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所提供的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它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所以我们常常说《红楼梦》在中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文化符号、文化象征。
我曾经和学生讲,你可以通过《红楼梦》了解封建社会,认识人生,这是没有问题的。《红楼梦》不是一部通常所理解的仅仅是谈恋爱的书,甚至宝黛爱情都不是《红楼梦》的主要内容。《红楼梦》是一本什么书呢?就是讲社会、讲人生、讲人性的书。你看贾宝玉,谈得最多的是什么?是死!他最想干的事是什么?逃离大观园。所以《红楼梦》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的探讨,这是永恒的。当然宝黛爱情那种感天动地也是永恒的。除此之外,《红楼梦》所提供给我们的那种精神上的力量,文化上的内涵,有的时候是很难用语言来诠释的。我想今天我们研究《红楼梦》,我们对《红楼梦》有一些认识,那么一百年以后,一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人看《红楼梦》也会随着他们的人生阅历,随着时代的变化,会对《红楼梦》有些新的解读,有些新的认识。《红楼梦》对于我们具有永恒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伟大的文学经典,它所提供给我们的财富是无穷无尽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留给中国人的一部伟大的文学宝库,这文学宝库里面藏了很多很多珍贵的遗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巴中市成立红楼梦学会是一件好事,对于我们国家文化学术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对我们地方的文化发展同样也是有好处的。它可以唤起更多人对伟大文学经典的热爱,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增加人们对人生对社会的认知。
因此我寄希望于巴中市红楼梦学会的成立,希望向前先生和巴中市红楼梦学会,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喜爱《红楼梦》,读《红楼梦》,带动更多的人关心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使我们伟大的祖国真正站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上,走向新时代。再次对巴中市红楼梦学会成立表示衷心的祝贺!并祝各位“红迷”们,不管是“深红”还是“浅红”,希望大家多读一遍《红楼梦》。并祝你们健康,幸福。
谢谢大家!
张庆善简介:
张庆善,男,汉族。出生地:大连,祖籍:辽宁大连。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1952年生。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文学统筹,长期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特别是《红楼梦》研究。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