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戏剧曲艺 >> 人物 >> 正文

巴中“好声音”施敏 让四川清音遍地开花

2014年08月11日作者:熊小慧 浏览:48881次

  12岁进曲艺团,16岁开始唱四川清音,至今已30多年。为了心中的那份热爱和坚守,即使是在生活最艰辛的时候,她都没有放弃。
  随着“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政策的到来,她和她坚守了30多年的四川清音终于遇到了“春天”,传统曲目和创新曲目频频在各大比赛中得奖。
  让我们一起走进巴州区文化馆曲艺团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理事施敏,了解她与四川清音不可割舍的情缘——

 

桂树心香有千瓣,雨露清音伴琴台
  9月15日下午3点,巴城阳光灿烂,桂花飘香,从施敏的家中传出了阵阵器乐和演唱声,这是一群来自当地的孩子,慕名拜施敏为师,学唱四川清音。
  “秋娃娃,正玩耍/忽听见谁在哭哇哇/一群娃娃抬头看/原来是苦瓜娃娃想爹妈/爹妈打工在天涯/已有多年没回家/想爹想妈想得苦/不晓得今年回不回家……”施敏正在指导着一位10岁左右的孩子正练习四川清音《秋娃娃》,这首曲目在今年7月的第六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四川赛区选拔赛暨第二届四川省少儿曲艺大赛中,由施敏的得意门生雷双霜演唱,并斩获了表演一等奖、最佳组织奖、4个创作一等奖(作词、作曲、导演、编排)),4个“园丁奖”、4个“新苗奖”等5项大奖。
  在孩子们清脆的歌声中,施敏不禁回想起了自己当年学艺的艰苦经历……

12岁,她跳出了“农门”
  “现在的娃娃,生活条件多好啊!哪像我们那个年代,唉,饭都吃不饱啊!”施敏出生于一个巴州区清江镇中兴乡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家里姊妹众多。和那个年代许多家庭一样,贫穷像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样笼罩着大家,一家人经常为了吃、穿、用发愁。
  施敏从小嗓音清亮,喜欢唱歌,哪怕是在割猪草、做家务时,都忘不了哼上几句。“12岁那年,我赶场的时候正好遇到了巴州区曲艺团的沈安莉团长带队下乡演出,听说曲艺团在招小演员,就马上报了名。”
  极具歌唱和表演天赋的施敏从报考的十多个孩子中脱颖而出,成了当年唯一被招进曲艺团的小演员。在父母和亲人眼中,12岁的施敏算是成功一跃,跳出了“农门”,可他们,甚至连施敏自己也没有料到,演艺之路,除了台上的光鲜亮丽之外,更多的是台下的坚守和艰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绝不是夸张!对于我们从艺的人来说,这是最真实得写照。”施敏成了曲艺团年龄最小的演员,平时除了练功,只能干些跑腿打杂和演配角的活儿。
  四川清音只是曲艺团演出曲目的一种,还有川剧的其它许多门类,需要柔软灵活的肢体和高亢婉转的唱腔。施敏每天和师兄师姐们一起练功,由于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训练,她总是比别人要努力刻苦。
  “如果不努力练习,就会拖曲艺团的后腿,最严重就只能卷铺盖走人,灰溜溜地回到农村老家去。”施敏打小就性格乐观、坚定,坚决不服输,就算是只能在后台打打檀板拉拉二胡,她也默默坚守着。
  成年人的戏服穿在她清瘦的身躯上,显得那么宽大,甚至拖到了地上。每次表演结束后,施敏总爱抚地摩挲着师兄师姐们的戏服,渴望着自己有一天能以主角的身份登上舞台中央。

幸运的人总会受到命运眷顾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经过长期刻苦努力的练习,施敏已经具备了独立表演的能力。
  “我是个幸运儿”,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担纲主角登台演出的经历,施敏笑着对记者说:“那是1983年春节,我近曲艺团第二年的事了,主演是个比我大一些的女孩,她家中有急事,请假回家了,我就被领导安排当了临时主演。”施敏最初心里还很惴惴不安,生怕自己砸了曲艺团的招牌,但一旦穿上戏服,登上了舞台,耳边响起了那听了千万次的音乐,她很快地进入了表演状态。一曲结束,台下的观众掌声雷动,还有人问施敏的师父沈团长:“你是在哪里找的这个小姑娘啊,嗓子真好!”之后,13岁的施敏正式登上了舞台,成了曲艺团的名旦。
  那时候,施敏还不是专攻四川清音的。
  1986年的一次演出中,唱四川清音的演员得了急性阑尾炎入院手术,嗓音清脆的施敏再次临危受命,登台演出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摘海棠》。曲末的弹舌音,被施敏演绎得出神入化,连沈安莉团长和黄鲁川两位师父都为之惊讶:“敏儿,就是你!以后你就唱四川清音了!”

与清音为伴,不畏艰难
  在曲艺团的时光,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好过,除了每次演出得到的一些微薄报酬外,作为没有编制的临时演员,施敏和许多师兄师姐一样,根本没有基本工资,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1993年,施敏结婚了,丈夫是当时巴州区十一小的教师,一个月工资只有93元。“结婚的时候,就在曲艺团租的房子边上用砖码了一间临时的屋子起来,没钱粉刷,就到新华书店找了几张大幅海报,贴在墙上。”这间潮湿简陋的砖房就是施敏夫妻俩的新房,他们就在这个不足5平米的砖房里住了十几年,直到后来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在南坝买下了一套住房。
  “至今提都不想提到豆腐两个字,看到就反胃!”施敏不挑食,但豆腐是她深恶痛绝的食物。因为在那个最艰难的年代,曲艺团生意不景气,几个月都接不到演出,她没有了经济来源,丈夫的工资也不够用,小两口只能顿顿吃白水煮豆腐,整整一个月:“这辈子都不想再吃豆腐了。”
  光靠曲艺团的收入难以维持生活,施敏开始了新的探索:“摆过烟摊摊,连买烟的架子都是我和老公自己动手做的;帮娘家卖过豆腐;甚至在餐厅端盘子,20元一天。”
  那时,施敏认为最轻松的工作就是晚上到歌厅唱歌挣外快,一晚上8元:“唱自己喜欢唱的歌儿,是自己的老本行,轻轻松松。” 可随着VCD和DVD的流行,歌厅逐渐淘汰了现场乐队伴奏,施敏也淡出了。
  身边很多人都南下淘金挣大钱了,他们穿金戴银地回乡省亲,劝施敏也下海,但她总是微笑着摇摇头:“我就留在巴中,坚持唱清音。”她说,这么多年了,她已经爱上了四川清音,只要耳边一响起熟悉的旋律,她的眉目神态和手势动作,都会立即进入状态,声情并茂。
  就算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日子,即使每天都为柴米油盐发愁,施敏也没有放弃练习清音。每天早上6点多,在巴城南坝的河边总会见到她的身影,听到她清朗的练声。

四川清音遍地开花
  与贫穷和艰辛做斗争的时间里,施敏对四川清音的热爱丝毫没有减退,她一直坚持练习着。
   1996年,她参加了庆祝巴中地区成立三周年的文艺调演,演唱由成尧肇作词、黄鲁川编曲的四川清音《小康村里春意浓》获得了一等奖。两年后,这首曲目又登上了四川省文联和四川省曲艺家协会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曲艺专场晚会。同年,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巴山欢歌》剧组收录了施敏的这首曲目并面向全国播出。
  施敏和她的四川清音如同遇到了春天,一个个优秀的清音节目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获得了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多种奖项。
  许多孩子慕名而来,拜施敏为师学唱四川清音。对于收学生,施敏很是考究,一是要看有没有师生缘,二是看有没有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而对于收在门下的学生,她总是悉心教导,学费分文不取,实在推脱不下才象征性地收取一部分。施敏说,她只是想尽自己的力量推广四川清音,让更多的人认识四川清音、喜欢四川清音、迷上四川清音。

大师程永玲的第二个徒弟
  对于艺术界的大师们来说,“徒弟”和“学生”有着极大的区别,凡是上过一课的都可以是学生,但真正的徒弟则不同,不仅徒弟要摆酒席和行三个响头的拜师礼,身为师父更要全心全力地教授技艺。
  比如说四川清音的名角、四川清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4岁的程永玲老师,一直以来,她都只有一个徒弟,慕名而来想拜她为师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四川各市的清音顶尖人才,但她一直都没有再收徒。2009年的一次巴中之行,却让程永玲老师破例收了施敏为第二个徒弟。
  当时,施敏正在指导巴州区实验小学排练少儿清音《开学第一天》:“是谁在空中哈哈笑,啊!喜鹊公公你飞得好高。孩子们,喜报喜有喜报,你们有了新学校……”只见一声声婉转、悦耳的清音如珠落玉盘清脆、圆润传来,11个小女孩手拿着鼓和板,有板有眼地唱着……程永玲不仅放慢了脚步,仔细聆听着,一曲终了,她颇有感慨地说了一句话:“想不到,在这巴山深处,还有一群唱清音的孩子,还唱得这么好。”
  施敏学艺时,只能在音像店里购买程永玲老师的磁带,一字一句的学唱;即使是在之后参加省上的比赛时,见到程永玲老师,施敏也只能远远地用敬佩的眼光注视着。“没想到,这次真真切切地见到了程老师,而且还坐在一张桌子前交流四川清音,我太激动了!”面对自己一直以来的偶像,施敏兴奋得像个小女孩,脸颊红红的,手舞足蹈。
  在市委宣传部领导的撮合下,施敏现场拜了程永玲老师为师,对徒弟人选颇为挑剔的程老师居然二话不说,当场收下了施敏这个二徒弟。在施敏心中,对于唱四川清音的人来说,能成为程老师的徒弟,是天大的荣誉。

零报酬的清音教师
  2009年11月,施敏牵头组织的四川首个“清音”班开办,教室就是她家的客厅和饭厅。为了给孩子们腾出练习的地方,她撤走了茶几和餐桌。每天下午,这里都会准时响起清脆悦耳的少儿清音。
  巴中师范附属小学为该校寻找特色教育项目,施敏知道后,建议学校开设清音班,并自愿担任零报酬辅导老师。
  2010年5月,由施敏指导的少儿清音《开学第一天》,作为四川省唯一一个曲艺类节目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角逐,并获得了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2012年2月,施敏指导的四川清音《农家喜奏交响乐》在中国音乐全国邀请赛上斩获头奖;同年6月,该曲目荣获第五届全国少儿音乐大奖赛二等奖,省内一等奖,施敏个人荣获园丁奖。
  记者采访时得知,施敏前不久刚从山东泰州比赛回来,清音《秋娃娃》捧得了一等奖的奖杯,而接下来的时间里,施敏将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备战10月17日的决赛,“一定再捧个大奖回来!”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