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文学 >> 人物 >> 正文

诗人杨通的纸上花园

2014年08月11日作者:熊小慧 浏览:14027次

  笔名逸鹤、杏子,男,四川巴中人。业余爱好绘画、摄影,主要从事诗歌写作,兼写散文随笔。

  作品散见《诗刊》、《星星诗刊》、《散文诗》、《青年文学》、《北京文学》、《四川文学》、《青岛文学》、《飞天》、《四川美术》、《世界日报》(菲律宾)、《新大陆》(美国)、《海外诗刊》(加拿大)等国内外报刊杂志。有作品入选《实验诗选》、《当代青年新诗一千家》、《中国九十年代诗歌精选》、《中国星星50年诗选》、《瞬间与永恒——5.12大地震纪实》、《震殇——献给汶川的诗》、《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四川文学作品选》、《中国网络诗歌前沿佳作评赏》、《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散文诗精选》、《界限·中国网络诗歌运动十年精选》、《<飞天>60年典藏·诗歌卷》、2000、2005、2008、2010、2011《中国年度散文诗》、《2011年中国散文诗精选》、《2012中国年度诗歌》、《诗歌带我回家——现当代诗人笔下的成都》、《<青年作家>创刊30周年特刊》 、2008、2009四川省新人新作摄影作品展及作品集等。曾获《芒种》、《星星诗刊》、《诗歌月刊》、《四川日报》等全国诗赛奖、四川新闻奖(副刊)、四川省报纸副刊作品奖、“辉煌30年首届农民工诗歌大奖赛”诗歌奖、巴中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巴中市第一届精品工程奖,2004年、2009年分别获得四川省作家协会授予的“全省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称号。出版诗集《柔声轻诉》、《朝着老家的方向》二部。

  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七届全委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巴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巴中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巴中文学》责任编辑、《巴中新报》文学副刊编辑。现供职于四川省巴中市广播电视台。

 

 

  诗人杨通的纸上花园

  文/熊小慧

  题记:在读杨通老师的诗之前,我一直以为写诗的都是“懒人”——他们没有文采去写散文,没有精力去写小说,就只好写些断断续续的句子来无病呻吟。但仔细读过杨通老师的诗集《朝着老家的方向》后,我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那么彻底!

  “大地上奔跑着无数的风/有人说/从—缕风中可以听到花朵和鸟语绽放的声音//而我,在—缕风中/看到了飘动,窒息,和弯下去的腰”——《—缕风·朝着老家的方向》

  “这是故乡/三江从青山的裙底穿过……//我要努力拨开这—丛慈竹的阴影/才能看见后山坡上那些寂静的祖坟和茂盛的青草/才能看见露水里的野菊花,那些秘密移动的灯盏……//今夜,我要再—次爬上天马山顶/展开星光下的这—亩良田/细数家珍”——《这是故乡·朝着老家的方向》

  天哪!世间怎么会有如此美好的诗句?

  杨通老师的诗,就像一杯热腾腾却温度刚好的白开水,又像一杯看似冰冷却实则火辣的烈酒,被我一饮而尽。原本这些诗句与我无关,但此时,我心中的某些空白,满满当当地被这些句子填满。

  我沉浸在诗人杨通的纸上花园里,嗅着字的芬芳,抚着词的花瓣,吮吸着字里行间的露珠,久久不愿回归,不愿醒来……

 

  初见杨通老师

  那还是在2008年,我刚刚到巴中电视台实习,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杨通老师——那时的他头发比现在长,比我的都长,垂到腰际;留着胡须,带着帽子;穿着一身卡其色的西装,一条暗红色的围巾,一双做工“奇特”的大头皮鞋——我以为是哪个大腕儿微服私访巴中广电,急急地拉着同事姐姐,指着他的背影问他是谁。

  “他,你都不认识啊?报社的杨通老师。”

  “……”

  我惊喜得张大了嘴巴,看了十几年的《巴中广播电视报》,关注了十几年的《巴山风》,我还向报社投过稿呢!没想到,今天终于让我遇见了真实的杨通老师。

  在我印象中,杨通老师是一个和蔼的长辈,与世无争,他一点都不像别人那么浮躁和跋扈。因为实习结束后需要实习鉴定表回学校报到,远在通江的我只能电话里拜托杨通老师帮我到人力资源部去代取一下,想不到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几天后我到了巴城,他亲自把鉴定表给了我。我很感动。

  三江河边的一株瘦柳

  没想到我居然有机会与杨通老师同在《巴中新报》(原《巴中广播电视报》)工作,虽然身为新闻和文学前辈的他是副主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记者。

  交谈中,我得知杨通老师名字的来历——他出生在通江,父亲为了纪念他的出生地,所以为其取名“通”。1957年,他原本是知识分子的母亲被打成右派,1962年“精兵简政”,母亲成了被“精简”的对象。父亲一纸辞呈,与母亲带着刚刚出生的他,一家人被迫回了三江老家务农。在三江水乡,杨通老师度过了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在诗集《朝着老家的方向》中,亲人、庄稼、炊烟、三江、天马山……这些关键词总是多次出现,甚至有一句让我记忆深刻的诗句:“孩子们 请继续打扰我/像撞向苹果园里晚祷的钟声那样/撞向 掉在你们身后的/我那马蜂般蜇人的小名”。

  什么是马蜂般蜇人的小名?我不止一次追问过杨通老师,他却笑而不答。

  杨通老师清瘦,所有的衣服穿在他身上都是显得修身而飘逸。他时常沉默,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他就像三江河边的一株瘦柳,站成寂寞而坚强的姿势。也许,在这首瘦柳与云天交际的地方,就是他遥不可及而又触手可及的纸上花园。

  故乡,那个叛逆的少年

  由于母亲是“右派”,常常被歧视,所以,杨通从小就养成了叛逆和倔强的性格。

  杨通老师笑言,自己小时候是个“问题少年”,“胆子大得很”,走夜路不怕天黑,偷水果不怕挨骂,生产队一些干部家的南瓜总是刚长大鸡蛋那么大,就被杨通带着一群小伙伴给“端”了。

  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毕业,杨通老师正好遇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在学校根本就没有读到什么书。但他非常好学,特别爱读书,求知欲极强的他不肯放过任何只言片语,哪怕是地上捡起来的半截废报纸。特别是一些意外获得的课外读物,更成了杨通的秘密花园,在这里,他读完了《林海雪原》、《苦菜花》、《敌后武工队》等众多那个时代的长篇小说。

  离校多年,杨通当时的语文老师、班主任都还一直在夸他作文写得好,“常常当作班上的范文读”。

  除了语文,学生时代的杨通还喜绘画,学校的黑板报是离不了他的,无论是版式还是字体,无论是花边还是配图,都让人啧啧称赞。

  1979年,母亲被平反恢复了工作,杨通也通过考试参了工,进了城。他的艺术才能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目。他的绘画作品,几乎年年都会上巴中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展览。

  “农村长大的孩子,特立独行”,杨通老师是如此评价自己。那时候,留长发戴墨镜、穿喇叭裤和蝙蝠衫,打扮前卫新潮的杨通在人群中显得有些“怪异”,走到哪里,都会引起人们的驻足和窃窃私语。

  有的人艳羡,有的人嫌弃,可杨通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和自己那一头标志性的长发,被打上了“特立独行”的标签。

 

  我这只笨鸟没有先飞,只是一直在坚持

  工作之余,杨通老师一直坚持写诗。1982年,他在《巴山文艺》上发表了处女作《鼓》和《青蛙》,从此,杨通便慢慢获得了“诗人”的称谓。

  至今,杨通老师写诗已经30多年了,对于他来说,写诗就像穿衣吃饭那么平常,不管工作再忙,事务再繁杂,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躲在自己的书房里,写诗。他把自己的“窝居”命名为“逸鹤楼”,在这个“斋号”里,他创作出了一首首令人着迷的诗歌。

  写诗三十余载,发在报刊上的,抄在笔记本上的,帖在网上的,他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

  写过无数首诗,得过的奖也不胜枚举,这些外人眼里万分耀眼的光芒,杨通老师显得分外低调:“我这只笨鸟没有先飞,只是一直在坚持。”

  杨通与他的爱情诗

  多年来,见到杨通的名字,除了诗人外,还会想到《巴中新报》的文学副刊《巴山风》。

  他说他最擅长的是写爱情诗。在他的笔端下,令他魂牵梦绕的美人儿应该是生长在水乡边的,气质柔美的,温柔婉转的。可他自己并没有那么多的爱情史,“爱情对于我来说,是纯真美好的,只存在于精神层面,现实社会中哪里有那么多纯净的爱情?所以我只能把爱情寄托在文字里,寄托在诗歌中。”

  读过杨通老师的诗集后,他的乡土诗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巴中、三江、天马山……他从未真正远离故乡,站在故乡的土地上,他却能将乡愁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想这也是爱情的一种吧。

  在这些乡土诗中,乡村人事、地域名词一方面在忠实地扮演着情感载体的角色,一方面作为构建元素,又始终巧妙地和精神指证互相穿插,互为依托,最终才共同营建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大后方和精神根据地。正是凭借着这个宝库一样的根据地的支撑,杨通老师找到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块石头挤在雨水的队伍里/从山顶走下山谷//雨过天晴/在空旷的草地上/我看见石头在孤独地老去//它让我想起—个浪迹天涯的人/—生奔走,因为理想的包袱太沉重/再也回不到故乡”——《—块石头》。

  杨通老师的笔端,糅合了浓烈的“地气”,那些唯美、细腻而又意蕴深长的字句,从三江的河水里、从天马山的泥土中、从老松坪的树叶上、九龙村的黑瓦屋檐边,争先恐后地挤出来。他如同一个指挥家,挥舞着手中的棍子,将这些带着芳香的词句排列组合成一句句一首首诗歌。

  杨通老师是我的偶像

  许多人都觉得杨通老师像极了著名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我第一眼见到他,也以为他是久居巴城的藏族同胞。巴中作家周书浩老师打趣说:“杨通唯美、内敛、酷!喜欢他的女孩子或女人和他喜欢的女孩子或女人一样多。”

  尽管是这样,可杨通老师不喝酒,不打牌,烟瘾本来就不大,前段时间还戒掉了,洁身自好的他没惹出什么麻烦,甚至连绯闻也没听说。这样的人,值得被我当作偶像,崇拜、学习。

  “蓄长发、戴骷髅银戒指、在巴中写诗的杨通”、“我在巴中写诗,我很惭愧……”杨通老师总是很谦恭。有人说他不太好接触,其实他并不是清高,只是他的心里依然住着三江水乡的那个小男孩——有一点自闭,有一点怯生,还有一点忧郁……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