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文学中的“无中生有”
——读曹文轩的演讲稿有感
在我的阅读中,曹文轩是一个文学的践行者,而不是一个搬弄概念的解析师。今天读了他的宏论,感觉一语中的,茅塞有开,心有触动。这足见我对曹教授的陌生与浅见,说明我还只是一个站在小溪边说话的人,大海的啸声从头顶越过而不知!
曹教授有系统宏论在上,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想说点我们这批文学践行者的一些感触。
文学创作是第二属性,是相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创造,是有很强的能动性,即曹教授所言的“无中生有”。诚然,我们所读到的伟大与非伟大,知名与非知名的文学作品无不是“无中生有”,异想天开而来。纯粹的客体只是关乎某部作品的一个可以凭倚的靠背。如果一个写作者能够想到这一点,看出这一点,你手脚上的镣铐就自然解除了,所谓“文无定法”便是此境界。
我常常听到身边的写作者说,某某的作品好,某某的风格我正在学习,这些说法本身无错。关键是我在他们的作品中见到了某人的师承。初学无妨,如若你想走得更远,甚至还想有所作为,这就是很危险的事了。他们所师承的不过是某些人的表象,真正的内蕴是无法企及的。我主张读源头书、大师作品,是因为真正的大师作品是无疆无界,无技无巧的,作品的神韵是由作者的气质与个性决定的。一个人不能重复自己,也不可能重复别人。
那么,我们要怎样去做才能更好?我以为曹教授的“无中生有”(虽然这套理论并非他的独创)之法就是文学创作的主要技法。他不仅是倡导者,也是践行者,这很重要。一个文学家不能生存在别人的阴影里。世界无疆,宇宙无垠,创造无限。不要说现在的文学没有创造空间了,这是愚见和浅识。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放开手脚,解除手脚镣铐,开动思想的机器,于“无”之中找“有”,于“有”之中找“无”。“有”是我们的客观世界,“无”是我们的创造所在。在创造中找客观,在客观中找创造。这样说有些玄,说白一点,就是写作者要大胆地突破自己和别人,要但凭心性,自然爆发。一切有创造性的写作和写作者都是值得尊重的!像屈原、泰戈尔、惠特曼、卡夫卡、马尔克斯等等不可重复与替代者。
当下,我发觉有些写作者总喜欢效法别人,重复别人,而不相信自己。他们可以邯郸学步,却不敢率性而发,找一条自己的路径走一走。
还有一些人,总喜欢听到别人的夸奖和掌声,害怕坚持自己而导致的寂寞。如果你只是一个玩性十足的写作者,这也无妨;如果你想成就自己,千万要谨记文学的规律:文学的生命力是创造而不是重复!创造可能是稚嫩的、拙劣的、空泛的,甚至是失败的,但坚持创造一定会有斩获,一定会获新生!我举一个小例,在我们身边有一个默默坚持自己的写作者张学文,他在圈内圈外的名号都不是很响,但他的文学创作却充满了个性,他的大多数作品令人眼前为之一亮。他十几年前的旧作今天拿出来,恐怕今天的很多已写作有成者也难以比拟的,可见创造的生命力是何其之大!而他却淡出在众多的写作者的视线之外。这只是一个小例,说明了创造的重要性。大例特例就多了,像惠特曼就是一个在当时不受欢迎的平民诗人,但他的《草叶集》却成为不朽的诗歌典范!创造,还是创造,“无中生有”产生了伟大与不朽!
我喜欢并推崇那些个性十足,放荡不羁的艺术烈马,那些越是被世俗鄙薄的烈马,越让我敬重!只要这些烈性十足的好马敢于坚持到底,一定会产生光芒四射的艺术瑰宝!我相信并期待!因而我也告诫那些急功近利者,尽快解出自己的脚镣手铐,把自己放归于原生的状态之中,从无到有,从有生无,寂寞有期,成功可待!
2006年7月29日于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