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文艺评论 >> 正文

巴中历史文化的守夜人

2020年05月29日作者:阳 云 来源:巴中文艺网 浏览:29347次

巴中历史文化的守夜人

——写在彭从凯《巴中历史文化田野调查》出版之际

阳 云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少女,原本就应素面朝天。但要窥视到历史的本来面目,不皓首穷经,不深入荒野僻地,拨开云雾,钩沉索隐,披沙沥金,小心求证,断不能从蛛丝马迹中有所发现。但彭从凯做到了,一部《巴中历史文化田野调查》文集摆在了我们面前,这是一本厚重之书,凝聚着一位文史爱好者对巴中文化多年深耕细作的心血与汗水,可以肯定地认为此书是对巴中历史文化研究中取得的有显著价值意义的重要成果。

  说厚重之书,即本书的历史文化价值,从几个方面体现

  一是对巴中历史文化的系统发掘与梳理。内容涉及到古寨村落、民俗风物、历史遗存等等。对巴中茶业的研究是他最突出的成绩。《巴中茶业史简述》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以中国茶业发展史为背景,从巴中是茶树起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巴中是我国历代茶叶的重要产区、巴中是“川茶易秦马”的主要茶叶生产供给区之一、巴中是“川茶北运”的主要茶叶集散地之一、巴中是有清一代“商营”茶叶的重要生产供给区之一等方面,论述了巴中茶业在中国茶业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系统阐释了巴中历代茶叶机构设置、巴中历史名优茶、巴中茶文化与茶风俗,是目前关于巴中茶业史最全面、最权威、最具学术性的成果。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对川东北地区诞生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系统、全面研究,形成的《川东北地区传统诞生习俗简述》《川东北地区传统婚嫁习俗简述》《川东北地区传统寿诞习俗简述》《川东北地区传统丧葬习俗简述》《川东北地区传统建房习俗简述》五篇文章,同样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是在对巴中历史文化考证中有着重大发现。彭从凯在对平昌小宁城的田野考察中,发现了清嘉庆《四川通志》、道光《保宁府志》《巴州志》、民国《巴中县志》上都没有记载的距小宁城午城北门右侧50米处的券门石刻题记,其右行内容为:“成忠郎利路路将充御前分屯制□前军统□部辖军马渠州捍御王□忠”。左行内容为:“皇宋淳祐辛亥仲冬吉日,武功大夫利东路马军副总管□□知渠州节制屯驻□□军马□□□□。”根据石刻题记和相关史料,彭从凯推测论证小宁城东城瓮城门内的《李忠小宁城瓮城题名记》,有可能是嘉庆《四川通志》编纂者常明等将券门题刻误记为瓮城题刻。

  还有彭从凯根据宋王象之的《舆地碑记目》、明曹学佺著的《蜀中名胜记》、清常明等纂修的嘉庆《四川通志》、黎学锦等纂修的道光《保宁府志》及《巴州志校注》《巴中县志校注》等典籍的记载中,对王望山与历史人物章怀太子、道教人物王望等的渊源与关系进行了梳理、甄别与辨析,理性地论述了王望山名的由来。

  三是对巴中历史文化史料进行纠误。彭从凯在对平昌小宁城进行现场踏勘考察中,发现清嘉庆《四川通志》,把《谭渊修小宁城题名记》中“利东路马军副总管”误记为“知东路马军总管”、“城壁垾”误记为“城壁垣”,把《宋张实小宁城题名记》中“霍舜臣”误记为“崔舜臣”。同时发现2001年版《巴州志校注·艺文志》中将“谭渊”误记为“潭渊”、“权旺”误记为“权盱”、“霍舜臣”误记为“崔舜臣”,200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巴中名胜·古城寨遗址》中将“路分曾友端”误记为“路分首友端”。

  再说说彭从凯田野调查多年来付出的心血与汗水

  所谓田野调查即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专业上称为“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说起田野调查,我就想起当年的梁思成回国后15年间,于战火纷飞中,风尘仆仆从一个村落赶往另一个村落,考察了全国190个县的2738处古建筑,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两部书稿,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赞扬。假若枯坐书斋、隔膜现实,哪能有这些重大的发现和重要成就?中国是一个悠久的农耕文明古国,文化的根在乡村,要对一个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有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只有深入到乡村去,实地踏勘,完完全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才有发言权。田野调查要到现场,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场在什么地方,往往在野外,在偏僻、荒凉的乡村。彭从凯在对巴中传统村落的调查过程中,常常就是奔走在一个个偏远的乡村,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通江县泥溪镇的梨园坝,离巴中城有一百四五十公里。对该村调查中,他往返不止二十次,有时在村里一住就是一周。此外,在对通江胜利乡的大营村、迪坪村、板桥乡的二郎庙村、兴隆乡的紫荆村、板凳乡的学堂山村等众多村落调查考察中,舍得吃苦的精神,常人难以承受,面包车坐过,拖拉机、摩托车坐过,双脚在风雪中走过,泥泞里趟过,在荒草里钻,在坟地里刨。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他的辛勤工作,不仅做的资料翔实,每每还有新的重要发现,使所做梨园坝村、大营村、迪坪村、紫荆村、学堂山村材料完善完备,而后成功申报为国家级传统村落。而对梨园坝村的立档调查,还获得全国首批十六个优秀传统村落档案奖,并作为指导全国的范例。

  田野调查,有时看似一个简单的考察项目,确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彭从凯在对巴中现存清代古桥的专项考察中,历时四个多月,基本上每周六和周日都在野外寻找、调查、测量、考证辨析、抄录题刻碑记,腿被摔伤,手被划破,可以说是历尽了艰险,而最终完成的对米仓道、汉壁道、洋壁道、汉壁巴道等巴中古代主要交通要道现存古桥的考察,纠正了过去资料中的许多错谬。

  田野调查的艰难,流淌汗水还不是最难的,有时可能还有生命危险。在对抗蒙遗址小宁城的考察中,为了拍摄河岸悬崖上的石刻和测量外城墙的高度,他用绳索把自己吊在半空中,稍有不慎,可能掉落数十米高的山下。正因彭从凯有着敢于冒险、认真负责的精神,对小宁城的考察,才有重大发现,将清嘉庆《四川通志》等权威著述中的错误给予纠正。

  最后说说对该书出版的可喜可贺可敬

  出一本书不难,难的是出一本有价值的书。彭从凯先是喜欢文学,出过小说集,继而爱上摄影,出版了几本摄影集,再而专攻茶事,又出过《通江茶事概览》《中国古代茶法概述》《红楼茶事》这些填补中国茶文化研究空白的有分量的书。而近年来,当他又将目光和视野投向巴中,着重对巴中历史文化进行田野考察。他认知本土文化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沉下去并且乐此不疲。他说《巴中历史文化田野调查》是他最看重的一本书,我相信此言不虚。文化重在建设,彭从凯是自觉的践行者。书中对巴中民风民俗的收集整理,对历史地理文化的考证等,让我们对巴中文化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我们说巴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才更有底气。

  彭从凯对巴中历史文化进行的系列田野调查,不是单一调查这么简单的事,需要的是有浓郁的文化情怀。挚爱是其动力,他来得那么专注,是对巴中历史有深度的探究热情。他所做的工作,有很大部分,是带有抢救性的,比如碑刻,极易风化,如果今天不被发现认知,可能很多年后,就成了永恒的谜。对巴中历史文化的考察,有时看似只是个小小的发现,却涉及到历史、地理、民俗、考古、摄影、古建筑、氏族迁播、文字注录等方方面面。彭从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他靠的是自学和刻苦钻研,埋首典籍,不断深化专业水平。如对巴中民间传统建筑柱础研究,他调查走访了巴中20余个行政村,收集拍摄200多个不同类型柱础的雕刻式样和图案资料,从而对柱础的功能、形制、结构、纹饰、地域和艺术特色全面进行分析论证,形成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是一项寂寞的事业,虽然崇高,但现在愿意并且有专业水平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凤毛麟角。彭从凯自觉地做了,全身心做了,虽然经济上付出了,并且还累垮了身体,但他依然无怨无悔躬耕在这片土地上,体现出让人可敬的文化担当。

  他是巴中历史文化的守夜人。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