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文艺评论 >> 正文

为巴中人民好好做点事

2014年08月14日作者:张品成 浏览:15091次

  我是一名普通作家,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红军题材的创作。小时候,我生活在赣南一个就像王坪这样的“红色”村庄。从少年时期一直到18岁,我的所有记忆都和红军相连,所有阅读都和红军有关。

  读大学时,我学的是中文,对文学非常爱好。大学毕业以后,我从事专业写作,成了一名专职作家。从那以后的三十多年来,我从事的一直是红军题材的创作。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像我这样的作家比较少。因为这个题材比较难把握、比较难写,要写出相当的新意来是不容易的。但是在我看来,作为一名作家,首先要对历史特别是红色历史有一份敬畏心情,这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第二要有三个对得起: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自己。这是我三十年来坚持写红军的动力。

  三十年来,我一直写的都是江西红军。所以,在我写的二十多部红军小说里面,《王坪往事》是第一部写中央红军以外的关于红军的作品,这对我是一个挑战。十几年前,还是四川少儿出版社社长的张京同志就向我约稿,写一部关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的作品。他和我一样,都有着很深的红军情结。很多年前,我就已多次公开地对出版社、其他作者和广大读者说起我的红军情结。这种情结是解不开的,而且这种情结赋予了我很大的力量。

  之后十几年间,我一直断断续续在搜集、阅读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相关资料。在去年4月的时候,四川少儿出版社社长常青、《王坪往事》的责编程骥、少儿社的司机蒋师傅(有趣的是,蒋师傅正是王坪村人)和我在这一带走了很多天。我们到过毛浴、空山坝、苦草坝等很多很偏远的地方。这些地方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最震撼我的地方还是王坪。

  我相信气场这种东西。80年代,20多岁的我曾两次重走长征路。当时,包括我父亲在内的很多人都觉得我挺可笑,因为那时路上很多遗址已经不存在了,过去的战场也已经被青山绿水掩盖了。可我觉得那些地方其实都有一种气场,到了那些地方总能有一种历史的震撼感。三十多年来,我一直体会着这种震撼。

  关于红军,我觉得那些像我的父亲和爷爷辈的人曾经创造过历史的奇迹。比如像长征,如果了解历史,就会发现真正的长征比我们在书上看到的还要艰苦。红军的这种精神是激励我创作的重要动力,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我。

  对今天在座的同学们,我算是叔叔、伯伯辈了。我要对你们说,人这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不容易。你们要养成一种坚持的精神,不要被一些错误的东西所误导。只要坚持下去,你就一定能成功。

  关于《王平往事》的创作,我还有一个感触,那就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人民让我很感动。我原来最了解的是江西苏区,但我对很多朋友说过,川陕苏区的人民比江西苏区付出的牺牲还要多,而得到的回报相对却少了一点。所以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能为巴中人民好好地做点事。作为一个作家,我希望以后能多来巴中体验生活,多写几部关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作品,为巴中呼吁,让全国人民更多地了解巴中。(海口市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王坪往事》作者 张品成 )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