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巴文化 >> 正文

巴中别氏,原是陕西移民

2014年08月08日浏览:15759次

  四川人从何处来?四川日报8月12日13版刊发《麻城孝感乡川人魂牵梦萦根的追问》后,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近日,成都市民别凌拿来一本《巴州别家河别氏家谱》,讲述了他和族人寻根问祖的故事。“寻根,意味着我们对先辈的理解,对苦难的理解。”“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寻找和追问,才有一代接一代的连绵。”

  “我家从哪里来?”墓碑为证

  巴中的别氏先祖,是随着明末清初的移民大潮,从陕西移居到四川的,别氏后代别凌这样说。

  小时候听老人讲“湖广填四川”,“我家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就常常萦绕在别凌的脑海。

  2000年起,别凌的父亲别正堂开始重修家谱。别凌提醒父亲,最好能找到一些传家宝或者先祖墓碑,可以佐证别氏的来源。

  于是,别正堂和一些宗亲走访别姓人家,拜访长者,辗转上千公里,多次到巴中市、南江县、通江县等地寻访。寻访发现,别氏先祖老坟园在“农业学大寨”中变成了农田。

  几经奔波,别正堂和别正科等人终于找回了7块别氏祖先墓碑。“其中有一块特别珍贵”,它是入川始祖别维汉的墓碑。别凌仔细查看碑文发现,墓碑是别氏后人在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九月二十八日,纪念始祖别维汉诞辰两百年之时重新修建的,上面有先祖“在陕西安府富平县东河里麦子店”、“后由秦入蜀”、“巴州中二甲”等字样。

  从一些史料中,别凌还查到历史大背景:清朝初期陕西富平县灾情频发,连年大旱,饥荒瘟疫并行。而当时四川,连年兵祸,人口锐减,急需人开垦大量荒芜土地。“我想,就是这样的原因促使祖先迁徙到了四川。”

  据别凌考证,入川别氏始祖大约在清康熙年间,先从陕西富平县起程,经西安,翻越秦岭到汉中,再跋涉大巴山中的米仓古道进入四川。“家族中有一个传说”,别凌说,入川始祖别维汉兄弟三人,带着父亲的遗骸入蜀,走到今巴中市巴州区光辉乡宋兴村大垭门,看见银杏树开花,认为这是上天吉兆,于是在此定居下来。

  问祖归宗,300年后别氏何在?

  别凌等人终于了解到别氏陕西祖居地,并前往寻根。

  2002年,别凌参加一个金融系统培训,遇见了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的李耀国,便委托他帮忙打听陕西富平县别姓情况。不久,李耀国打来电话转告别凌,富平县觅子乡别家堡有个叫别维岳的小学老师,可能知道情况。忐忑中,别凌拨通了别维岳的电话,“别维岳听70多岁的母亲讲,觅子乡过去就叫觅子店,碑文中的‘麦子店’可能就是‘觅子店’的音误,如今村子里大部分的人都姓别。”放下电话,别凌感觉心里一下就轻松了。

  后来,别凌又查找了《富平县志》等史料,考证“东河里麦子店”地名沿革,以及有关别姓的情况。早在清乾隆年间的史料中,当地就出现了“别家堡”这个地名。而觅子乡内有石川河与赵氏河两条河,石川河就在别家堡的东面,当地人称为“东河”。别凌推断,始祖墓碑中的“富平县东河里麦子店”,应该就是如今的“富平县觅子乡西上官村别家组”。

  2009年,别凌和父亲别正堂踏上了祖籍地。当村里的别姓人家听说他们是移民后代回来寻根,异常高兴,连连说:“想不到300多年后,你们还会找回来了!”热心的别氏宗亲,拿出了珍藏多年的传家宝,给别正堂两父子观赏,并带他们去别氏祠堂参观。别守仲老人告诉他们,小时候听大人讲,村里的别姓是明朝从山西迁徙过来的。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