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巴文化 >> 正文

米仓古道承载的平昌史事

2014年06月25日作者:何茂森 来源:巴中文艺 浏览:19839次

  米仓古道承载的平昌史事

  巴中,是巴人、巴国、巴文化的中心,米仓古道是这个中心的“大动脉”。

  米仓古道,是指翻秦岭过巴山,连接今陕西汉中和四川成都的一条道路。最早源于大巴山西段“巴方獠族人”狩猎生活的交通,后来逐步成为西南与中原地区最早的交通要道。秦汉以后历代官府与民众多次对此道路进行维修整治,使其在数千年来仍然负载着中原与巴蜀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政治、军事、文化传播等重任,在中国的生产发展、文化交流和交通运输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据《辞海》“历史地理分册”载:“米仓古道自陕西汉中县南、循汉水支流濂水谷道和嘉陵江支流巴江谷道到达巴中地区”;《华阳国志》和《巴州志》还记载了此道“约于3500年前,‘殷’属诸侯国‘方’(又称‘巴方’)的巴人在夏末商初时开通”,由古巴国属地(含今巴中)出发,越米仓山北达陕西古梁州(后延伸到汉中)的“米仓古道”,是石牛道未开通之前唯一的一条川陕通道,名曰“巴岭路”。

  在古代,巴与蜀是两个不同的邦国,巴、蜀交往和进入中原无不借用此道。米仓道要翻越海拔2300多米的米仓山,沿途山高、路陡、林密。上山90里,下山90里,当中还有90里。元代末年,汉中划归陕西后,川陕两省便在牟阳城北筑有“巴峪关”、米仓山顶筑有“米仓关”。

  米仓道的走向:

  一是从北向南自陕西南郑出发,经秦家坝——黄草坝翻越大巴山东山坳的巴峪关——进入四川境内大坝堡(又名牟阳城),然后过焦家河——米仓山、官坝堡——竹坝子——甑子垭进入“底塘堡”(今南江县城),此路可下巴中,也可去苍溪。

  二是经南郑走喜神坝——贾家河——台上(大巴山山坳,川陕界)——铁炉坝、——老君岩——银杏坝——闫王碥——琉璃关至“底塘堡”,出县城经东榆堡——八庙垭——淘金堡(赤溪场)——白杨堡(下两河口)——元潭堡——巴州和其所辖的“江口”(古称巴江,今平昌辖)是水路南下重庆,陆路西去成都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三是有支线在南江桃园分路,经焦家河——白头滩进入旺苍县——经八角树——代家坝——广元——剑阁至成都(以上引自《四川文物》梁廷保文)。

  米仓道始建于秦末汉初,在我县(原巴州或巴中辖)境内旱路可延向今成都,水路则可通达重庆、汉口、上海。是一条古巴人通往古蜀国和中原地区的一条重要支、干线。是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的交汇地之一。

  古道到达江口,古先民又因地、因势、因商品流向开拓支道:

  (一)从旱路出江口去岳家、西兴(古称长安古道,有实证)、佛楼后,进入达州入四川盆地;

  (二)从水路下今渠江、重庆、武汉、上海全程。

  (三)从汉中路出江口向北,经元山入得胜、杨柏、民胜、涪阳、平溪河(“闫王碥”、“望乡台”、“姜女梳头”地段,还残留有“背夫栈道”)、楼子达南郑的碑坝直达汉中。

  (四)接从涪陵、合川、达县而来的客商经江口、荔枝、澌滩去广纳、诺江在涪阳与第三条路相接。

  一、文化道

  《辞源》对米仓道的解释:“自南郑经米仓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又载:“武王克殷,封其宗姬于巴”。《阆中志》载“蜀王伐苴,秦惠王借救苴伐蜀灭巴”。笔者认为:灭国并不一定就能灭人,巴人的后裔仍可以以另一种身份存在今天的巴蜀之间,它的文化则如巴江、嘉陵江、汉江源头生生不息跌宕无止。保存到今天的一些古老习俗如“巴渝舞”、“耍草龙”、 耍“板盾(凳)龙”、打“耍锣”、取火用火镰(纸媒创石取火)、穿“脚码子”、烧鼎锅作饭、碱灰汁点魔芋、扛端公(巫教)的“撵梅山”、“过刀桥”、“跑川花”、熏蜡肉、堂屋门上挂“吞口”、正月十五“烧格蚤”,高寒山区的刀耕火种,14岁以下凶死之人不入老坟园,(以四疋木板为棺,名火匣子)“葬”入石岩的习俗:平昌之河流冠名有“巴河”(原名南江河)、通、巴两江汇合后名“巴江”(见谭其骧《商时期全图》)、巴水河、巴渠;以山冠名者有大巴山、巴岭;以人或事冠名者有巴渝舞、巴山背二哥、巴峪关、巴蛮子、巴志、 巴岩洞、巴蔓子、巴掌、巴不得、巴结、乡巴佬、巴蜀、下时巴人、巴笼、巴笆、巴灵台(有乾隆时期的“巴灵台赋”);以动植物冠名者有:巴蛇、巴戟天、巴豆、巴茅、巴岩香、巴鱼、巴岩姜,还有把露出嘴外的牙齿叫“獠牙”等。又如《后汉书》载:“巴郡阆中夷(賨,以下同)人(板楯蛮),作弩射白虎”。《巴州志》载:“汉王发夷人伐“三秦”。同样是把原巴国一带的人称作异人(夷人)。此外,各史均记有“东汉末张鲁拥有汉昌”等等,能影响全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与古巴人后裔不无关系。

  汉中大道,即经巴州江口(今平昌县)通往陕西汉中的古道。它也是一条南北文化传播通道。在江口接通巴州米仓道的秦汉时期及以后,巴国的先民为防止主要道路堵塞和为省力走捷径,在江口场后的一巨大悬石上,人工开凿出一丈多宽约一里多路的通道。打通了南北交通的丰功伟绩至今仍为人众乐道,至今这条路仍名汉中路。既可看到刊刻于西兴乡天堂村北1.5公里处,明万历乙卯年(1615年)咸安袁雪庵书刻的(高1.18米、宽0.7米、笔划宽0.9米)“长安古道”四个大字(四川交通·米仓古道史话)。还有位于汉中大道石壁上,清光绪年间(1883年)廖纶题书的“群山开路让人行”及《石峡颂》:“天开灵奇,重峦叠巘,岗抱双环,路开一线,树老石悬,竹修烟暗,宿鸟晨飞,流萤夕灿,水汇岷江,云连秦栈,剑阁夔门,东西相间,玉垒铜梁,秀分厥半,拾级连登,置身霄汉”。其中后六句是作者占在巴人后裔的历史的高度,明确阐明了秦代的巴蜀分郡(玉垒为蜀、铜梁为巴;剑阁为蜀,夔门为巴;岷江虽流蜀地,而汇入宜宾后仍为巴地)的地理位置和开凿大道的目的和时段(云连秦栈)。由于几条古道接通了南北文化和经济动脉,使巴州南部的江口(今平昌县)的民风民俗、农耕科举、文化形态、生存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平昌挖掘、抢救、整理古道文化从1986年开始,县文化馆共收集、修订、刊存古道两旁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和歇后语》、《背二歌》等共13000多条(共12册);收集打击乐 “耍锣鼓”(“十八换”、“大开门”、“野猫过桥”、“翻山铰子”)等著名段子103首;有巴地风情的唢呐曲128首,全部收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四川省达县地区卷》;清理保存唐代摩崖造象80多尊,民间文化工作者唐思孝自费收集待印的《巴山婚礼歌》8000多首;2009年县政协出版的《平昌风情》详细记录了“古道”人将南北文化融合后,演化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风情、民俗等专集;以本地人和事编演的古戏曲也很有特色:如事发南宋时的川剧《赵琼瑶四下河南》、《滴血珠》、《盘山》;明代的《斩巴蛇》,兴隆场(今西兴)“黄花天子”黄登,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失败后,全部死难为题材的陕西秦腔《八庙河》;反映川、楚、豫、陕、甘白莲教起义,中后期领导全国义军转战陕、甘、渝、川、楚、豫最后全部(三代人)壮烈牺牲的本县自编川剧《方山英雄》;以白衣翰林(官监察御史)吴镇为震惊全国的“东乡冤案平反”为蓝本的川剧《巴山秀才》;以白衣进士吴德潚(官西安[衢州]知县),积极推动“戊戌变法”一门死难30余口之事为基础的川剧《蜀鹃啼传奇》等,还有岳家寺翰林余 堃(陕西提学使署布政使),在清王朝垮台后,先以出家为名委谢陕人推他为督军而逃回老家,继后装疯卖傻,拒受袁仕凯任他为“教育总长”的委派等等人和事,都为巴人精神的延续和米仓古道的文化内涵增添了很多闪光的亮点。

  二、军事道

  《辞源》解释:“自南郑经米仓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此道历来畅通无阻,可直下南江、巴中,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入川进陕的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和作用明显。除《华阳国志》、《保宁府志》、《巴州志》记载了“武王克殷,封其宗姬于巴”;《阆中志》载“蜀王伐苴(治今昭化),苴侯奔巴,巴求救于秦。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贪巴、苴之富,灭巴,遂置巴、蜀及汉中郡”;《巴州志》还载有:“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伐“三秦”,秦地定,乃遣还巴中(巴中是指‘巴’的中部)”。此外,《平昌县志》、《平昌政务志稿》和赵学成《巴山风录》载:公元1258年(蒙古蒙哥汗8年),蒙哥亲自率军攻南宋四川上游,主力由金牛道趋剑阁,另遣宗王木哥率偏师由米仓道趋巴中,在今平昌小宁城一线(白顶子)被守将所败。至合川钓鱼城兵败后,这里仍不属元朝统辖;除明朝末年张献忠及姚天动、黄龙领导的农民队伍攻四川、占江口方山坪(后建“大西政权”)等著名的军事历史事件在此发生外外,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史事有:清《平定教匪纪事》载:嘉庆1---10年,巴州白莲教(以原巴国地域为基地)联川、陕、渝、楚、甘、豫省义军,在米道上(川、陕、甘、渝交区域)与清军苦战10年,终使清王朝的政治、军事从此一蹶不振;出江口旱路边的王三春,1904年逃入通江为匪,后人多势众,又入陕、甘、鄂、渝四省和四川的通江、南江一带为害一方,并轮占南郑、镇巴、佛坪、宁陕、西乡、户县等地为基地,拥有匪众5000多人,自立关卡,自立税局,自铸钱币,自命县长,成为全国20大土匪之一,1935年被程 潜部打散活捉,由蒋介石亲批处决于西安;《中国人民解放军史》和《平昌县志》载: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建立“川陕省委”和各级“苏维埃政权”,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红四方面军由入川的15000余人扩大到北上抗日时的5个军,80000多人; 1949年四川最大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在解放军未正式到达,就和平解放通、南、巴、平等等影响全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见《中共平昌地下党斗争史》),都直接发生在这条路上。

  留在古道上军事遗迹最多的要数那些依关隘、险岩建造,至今无准确数量的山寨。这些形同“内长城”一样的建筑,大都以巨石依势而就,开关四门,大者可住千人,小的能容数家,且生活设施完备,在冷兵器时代,具有“万夫难开”之势。在川东北、陕南及今重庆北部各县,凡崇山峻岭之处,大都有寨。平昌的青云乡就有九岭十八寨的记载。据相关文字记述,这些寨大都起用于明末,主以逃避张献忠和“姚黄土暴子”的兵乱,到清朝乾隆末嘉庆初的“白莲教起义”战争中,这些寨子不是被“义军”占领,就是被清“八旗子弟”部队或者地主武装占据。清军在农村实行“坚壁清野”, 也将百姓驱于寨上“居住”。故义军与清军在川、陕抗争10年之久的战斗大都是围绕这些寨子进行的。还有历史上留下来的塘、营、关、堡和多可砌墙的汉砖,这些可歌可泣,当追当忆的史迹,虽它已随岁月的尘封和风雨的剥蚀,只留下了一些“残破”,但它将随各方面的深入挖掘,保护,定能扫去尘土,熠熠生辉!

  三、商贸道

  北起陕南南郑县,经喜神坝、渡巴峪关之后,沿南江河谷到达巴中和巴江道,是汉中入三巴之捷径。凡向南的线路,都必经平昌江口,它是几条古道南来北往的商品集散中心和文化吐纳中心。数千年来,北面运来棉花、棉布、铁器、纸类;南江、通江筏来的原木、造好的木船以及南部的盐巴、渠县的红桔、蔗糖、平昌的草鞋、猪鬃、生漆、桐油、米粮等物资直下渝、汉、沪市场,而将这些发达地方的纱布、小五金、火柴、煤油以及“行帮”、“会馆”建筑和经营理念带回川东北乃至北方也是这条古道的功劳。“戊戌变法前,白衣吴德潚遣精通西文的嫡子铁樵、以棨,将白衣的猪鬃、桐油、棉花、木材运至上海,对外贸易,其利润用于支持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汪(康年)办《强学报》和在湖南开矿山,因其政治上的前卫和经济上的精明,被谭嗣同、梁启超誉为“三吴(父德潚,子铁樵、以棨)者,蜀之三龙也。吾国有此等人才,岂是亡国气象。”(《谭嗣同传》、黄遵宪的《人境庐诗抄》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清史稿》还记录了吴德潚一门30余口遇难之事和朝廷追认他的封号。现有实物或遗址可证的是通过下渝、汉、沪的水路,江口人从中原和出海口岸引进的先进文化和一些生活习俗。比如在江口镇建立“船帮公会”解决通、巴两河在江口王家沱停泊和下发渝、汉、沪的船舶、木料、木(竹)筏纷争;建立了“江口商会”和湖北、江西会馆,对经纪米仓古道水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还有今江口镇、白衣镇内的“印子”式建筑,民房上的“风火墙”结构,端午节“赛龙舟”、七月七过“七巧节”、追奠逝者“放河灯”等,都是从中原引进在本地发展、影响几十代人的社会风尚。最值一提的是《达县地区金融志》提到的1947年(民国36年)3月,江口场人冯均琏、余伯彭、彭勣铣、吴国柱、邓智仙、余季高等人,利用江口地处米仓古道、汉中大道在此交汇,力行、船运兴旺;平昌、巴中、达县出产棉花、桐油、菜油、中药材、木料、造船业较为发达的机会,合资在巴中县城组建“昌平银号”,半年后,迁至江口镇(今平昌县城)。扩股募资5000万元,设立“民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事金融业的存、放和异地汇兑提现,以及大宗农业产品、生活日用品的购销业务,大大方便了内外商贸和货币运转。一时之间,四周客商,都主动与民本公司投股或挂勾,业务快速膨胀,只得在在上海、武汉、重庆、宜宾、设立分公司,在陕西南郑、本省南充、泸州、万县、阆中、巴中、通江、南江、开江、万源、达县等地设立办事处,生意红火得炙手可热。至1948两年的运行,共盈利20万圆(法币)以上,每股分红500至1000元,一时名噪全国;不想1949年国民政府增发金元券达660万亿圆以上,使同期的市场物价上涨到近3500万倍,法币在国内市场全面崩溃。民本公司各股东所投的本金因剧烈贬值,四个月后血本无归,只得倒闭。

  四、官驿道

  与三条古道同一始端,从潮水坝分路,经通江的平溪、涪阳、诺江、广纳、澌滩到今平昌的荔枝在江口镇与古道汇合。此线路主要是平昌东南面的南部、营山、渠县、达县一部份背夫(背二哥)背山货去汉中大都从此路行走;一些南来北往的官吏,或走马上任,或衣锦还乡,也从此道的官驿进出;还有出西安过江口从旱路入绥定,向西去涪州(今涪陵)的官差也必从此捷径通过。因涪州每年荔枝成熟后,当地都需派官员、快马,日夜兼程沿此道送荔枝往长安。明王象晋的《群芳谱》和杨日升的《杨日升家谱》者载:“废小宁州西有荔枝溪,出荔枝,于立秋前后熟”,尽管有很多学者说荔枝道是从镇巴经子午道去太平(宣汉),抵达州,去涪州,但若当时官员未去涪州而直接在“荔枝”采荔枝送长安也是极有可能,顺理成章的事,因平昌的荔枝名称在宋朝都还有,《保宁府志》和《巴州志》都有记载。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