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巴文化 >> 正文

米仓道史话

2014年06月25日作者:黄治新 王家全 浏览:18125次

  米仓道史话

  米仓道渊源

  米仓道是最古的蜀道。它始于夏商、贯穿秦巴,北上中原、南下长江,内引外联、辐射八方,古人称大行道。地处古代巴国的辖区。《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兴元之南有大行路通於巴中(巴国中)。”《春秋·左传哀公七年》有云:“禹会诸侯于凃山,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后来《山海经·海内经》更是说:“西南有巴国。太皓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之始为巴人。”是知伏羲是巴人远祖,后照是巴人始祖。殷商秦陇巴山已有巴方,甲骨卜辞已记双方征战之事。

  小路大道都是人事活动的产物。米仓古道最早源于大巴山西段“巴方獠族人”狩猎生活的山间小路,后来逐步变成为西南与中原地区最早的交通要道。秦汉以后历代官府与民众多次对此道路进行过整理和维修。米仓古道负载着中原与巴蜀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政治、军事、文化传播等重任,在中国的交通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米仓古道的路线由北向南横穿大巴山西段中部及以南的米仓山。据文献记载,殷商时期,殷蜀就有密切的关系。董作宾先生《殷代的羌与蜀》引用的龟甲文字中就反映了蜀向殷王朝提供射手、御人。殷王派遣使者去蜀地征集军队和讨伐蜀人等等往来关系,在当时无不通过米仓道来完成。

  《辞源》对米仓道的解释:“自南郑经米仓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在古代,巴与蜀是两个不同的邦国,蜀国在秦以前往来中原的重要活动,都要借用此道。米仓道所经路线要翻越海拔2300多米的米仓山,沿途山高、路陡、林密。据《太平广记》记载:“其路深溪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力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堕于深涧,若沉黄泉也。”也因此有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至元代末年,汉中划归陕西后,川陕两省便在牟阳城北筑有“巴峪关”、米仓山顶筑有“米仓关”收税。

  中国自古政治中心多在北方,夏商周就有“五道”——丰镐至洛邑,后来咸阳、长安、洛阳联成一体,可达渤海之滨。秦朝以咸阳为中心,大修“直道”,向北通九原郡(包头市),汉唐时代向西出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丝绸之路可达西亚大陆。向南通过蜀道达成都,由此通南方与海上丝绸之路,到南亚次大陆。水路由长江出三峡,直抵东海之滨。中国中部南北走向之道路极少,故蜀道至关重要。米仓道、金牛道可分可合,自然更重要了。这是中国独有世界唯一的文化生态共荣之路,它比欧洲罗马古道早几百年!米仓道历经三千多年,至今还为当地人所利用,这在国内古道中实属罕见。秦因蜀道统一天下,刘备入蜀三分天下,唐朝入蜀道走出危局,安定天下。如此种种,不一赘言。可见米仓道的保存,对研究历代政治、军事、文化、商业、舆地和古代交通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米仓道遗韵

  古代文人学士往来米仓道常常抒怀题咏,留下了数量可观且具有史料价值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歌赋较之正史文献,更具有直观性和记实性。

  汉代王子韶《三秦记·民谣》“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乌龙,势与天通”。这是汉代米仓道的真实写照,描绘出了米仓道的路途及险峻。

  唐代浪漫派诗人李白的《蜀道难》:

  噫吁欷,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虽用夸张的手法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早期蜀道——米仓道的崎岖险峻之状。

  五代诗人陆畅有一首《蜀道易》,一反李白《蜀道难》,他作诗曰:“蜀道易,易于履平地。蝉噪入云树,风开无主花(崔谏议林亭)。”

  李白作《蜀道难》,极言蜀道之险,视为畏途。当代大家郭沫若更是大笔一挥,拟其体而反其意,创作了一首新体诗《蜀道奇》:

  噫吁嘻!雄哉壮乎!

  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

  四川盆地古本大陆海,

  海水汪汪向东注。

  流成瀑布三千尺,

  地质年代远迈蚕丛与鱼凫。

  日浚月削凿深崖,

  凿成三峡之水路。

  三峡全长二百四公里,

  雄奇秀逸冠环区。

  万山磅礴水泱漭,

  山环水抱争萦纡。

  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

  相间似欲两相扶。

  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

  江流阻塞路疑无。

  山有神女山名巫,

  十二奇峰耸天枢。

  果然为云为雨梦模糊,

  诗中之情趣,酒中之醍醐。

  海水倾泄出平芜,

  土壤膏腴成天府。

  流来雅砻、大渡、金沙、泯、沱、涪、渠、嘉陵、乌,

  水道似星罗,城市如棋布。

  五丁开山事乌有,

  其说虽墨意可朱。

  我知劳力创世界,

  由来天险待人锄。

  秦时太守李冰兴水利,

  都江古堰展如梳。

  灌溉成都平原四百余万亩,

  不与江南鱼米之乡殊。

  更凿盐井利民用,

  产盐之量今足七千万人之需而有余。

  远离东海二千余公里,

  民不淡食乐何如?

  李冰一人何能为?

  所赖乃在工人与农夫。

  工人与农夫,李冰之师兼学徒,

  力士五丁何止五!

  文翁治蜀文教敷,

  爱产扬雄与相如。

  诗人从此蜀中多,

  唐有李白宋有苏。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利州江潭传是金轮感孕处,

  浣花溪畔尚有工部之故居。

  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

  使人听此心颜朱。

  足见江山自古不负人,

  人亦未肯江山负。

  历史悠久难罗缕,

  试看二十世纪之雄图。

  无产阶级有前途,

  七一,八一,如联珠。

  长征二万五千里,

  雪山之雪,草原之草,锻炼英雄躯。

  星星之火燃成大熔炉,

  熔尽封建主义、殖民主义之锁链,

  六亿神州不再为人奴。

  七一以来四十载,

  红旗插遍中华城市,农村,山岳,溟渤与江湖。

  蜀中夫如何?

  气象同昭苏。

  民食为天有基础,

  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

  轻重工业如蜘蛛。

  开建成渝,宝成,成昆诸铁路,

  促使西南四塞之域成通衢。

  江轮增加千万吨,

  懋迁有无事吐输。

  莫言“黄鹤之飞不得过”,

  神鹰铁翼开云途。

  莫言“猿猱欲度愁攀援”。

  东风轮下峨眉俯。

  三峡况将成水库,

  人定胜天目可睹。

  于时万吨之轮可以直抵渝,

  于时发电之量可以直送拉萨与淞沪。

  君不见,铁有攀枝花,

  煤与煤气亦何富;

  砂金、铜、锌、磷矿石,

  遍地宝藏难计数?

  又不见,民族和雍载歌舞,

  埙篪协奏遍乡都;

  马、扬、李、苏其辈出,

  冰、翁、亮、照其如林中之树株。

  蜀道之奇奇于读异书!

  蜀仅一隅耳,

  一隅三反见全部。

  祖国光芒耀千古,

  方今时代万倍超唐虞,

  眼前险阻何足道?

  战略视之如纸虎!

  全民壮志世无侔,

  行将超跃必然兮进入自由之疆土。

  人人齐唱《东方红》,

  意气风发心情舒,

  万岁万岁长欢呼!

  真是独具匠心、别开生面、令人叫绝。

  唐代柳仲郢作梓州(今三台)刺史,李商隐作幕僚书记时,路过米仓道转金牛道留下了《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作。

  《太平广记》卷三九七记载:昔汉祖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之,及于兹山(按:孤云两角),故立庙貌。王仁裕尝佐褒梁师王思同,南伐巴人,往返登陟,亦留题于淮阴祠。《题截贤岭韩信祠》诗云:“一握寒天古木深,路入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原文见唐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

  宋人孙仲远有《咏韩溪》诗赞道“小桥上有韩溪字,人道萧何追韩时,英物只从东向西,区区西走欲何为。”

  清南江县令王经芳有《两角山》诗吟道:“丰沛功名未是难,瓒侯先着在追韩。水龙洞口时时涨,疑是英雄泪不干。”

  元朝张兰泉《题韩信祠》:“一檄飞弛万垒降,当时意趣已难量,既能归汉识真主,何必下齐求假王,将帷深严岩树碧,门旌摇曳岭云黄,我诗责备春秋法,胜把君侯美名扬。”对楚汉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韩信作了全方位的评说。

  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诗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载:诗中所说荔枝来自四川涪陵、合川一带。史载:唐明皇为妃子好吃荔枝专设荔枝驿,驿站备骏马健丁,从四川涪陵采摘名品“玉真子”行程数千里,紧鞭急蹄,日夜兼程经米仓道送鲜荔枝到长安。涪陵、合川到长安取米仓道捷径无疑。米仓道是否设过荔枝驿无法考证,但有设过递驿的记载。君不闻今之巴中市平昌县现在还有一个荔枝乡呢。

  晚唐五代诗人韦庄、孙光宪等亦都曾经历此道入蜀,并有诗作,惜今已失传。

  汉建安20年(215年),曹操征战张鲁,鲁败退巴州时,经米仓道溃奔。南宋开禧三年吴曦于兴州叛宋称王时,四川宣抚使程松也由此道仓皇南逃。此有楼铭曰:“昔有张鲁奔,今有宣抚遁,孤云该再险,当阻两将军”。

  清康熙22年南江县县令王经芳著《大巴山行》“三巴之地此其一,中有山岭夸崒嵂,行人乍道日影斜,东山不见西山日。凿山跨木半山腰,下有汛流乱石漂,猿狐睹此胆且落,何况牧童窥采樵。百里无户人烟少,手执板斧频频眇,其中亦有莽丈夫,除熊伏虎山之窅。其如蜀虎畏强梁,远避深岩声不扬,伊人刚猛无委曲,怒气冲然目大张。此山直接汉中道,此人徒自英雄老。君不见,宇宙是天涯,多少胸襟负怀抱。”大有《蜀道难》之意境和唐代诗人李白的胸襟。

  滇南进士孙清士光绪十年任南江县知县在到任途中,经米仓道过皇柏林时写下了《南江行》:“冰雪裂我肤,荆棘塞我途。我马瘦不行,我仆病且呼。头上雨如注,脚下疑无路。路窄低复高,泥中石如刀,石割血流踵,叫苦声嗷嘈”……。

  清代熊一飞(南江甘溪人)的《晓过天上》:“鸣鞭凌峻岭,越岭下崔嵬,马自云中出,人从天上来。山昏疑有雨,泉浑误惊雷,渐渐曦光满,林深不染尘。”他又作《冬过台上》:“为趁游踪冒雪天,一峰才过一峰连,雾迷曲径人难辨,石结坚冰马不前,万丈危梯惊蜀道,几株老树锁秦烟,崎岖世路从来险,稳坐雕鞍慢策鞭。”

  孙清士与熊一飞是要好的文朋诗友,相互酬唱之作有很多。孙清士是滇南人氏,南江玉堂徐炳堂与他是同榜进士。徐官至肃州知州,晚年主讲南江公山书院(南中),作书院大门联云:“河岳英灵钟此辈,国家元气在斯文。”说明办学育才之重要,直至今天仍然有其强烈的时代感。徐死后,孙为其作墓志铭,并作墓联赞美徐进士云:“姓字曾邀明主选,文章堪作后人师。”

 

  米仓道线路

  米仓道在南江北部米仓山一带属于咽喉地区,米仓道南北有南江和南郑两座古城,是翻越大巴山、米仓山前后物资准备与停留歇脚的要地。巴中是南下重庆,西去成都的重要物资集散地。米仓道山路(南江西北部)自古为汉中所辖,而当时的汉中(兴元府)又一直属蜀国管辖。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将川陕界定在大巴山山脊,南江县全境划属四川保宁府后,米仓道绝大部分仍在四川境内。

  米仓道的线路一(即主线):从北向南自陕西南郑出发,经秦家坝、小坝、黄草坝翻越大巴山、东山坳、巴峪关(始建设于明代,明末坍塌。清咸丰七年重建南北两门,相距数十米,便于川陕巡检司交叉把关,门额更名为官仓坪)。进入四川境内上仓坪、下仓坪、土卡门到大坝堡(又名牟阳城),然后过焦家河越草鞋坪,翻米仓山(山顶有米仓关)、官坝堡,令牌子坡、竹坝子、柳湾子、鹿角垭、甑子垭进入邸塘堡(今南江县城)。

  米仓道的线路二(支线一):从陕西南郑走喜神坝、贾家河、崖房坪、台上(大巴山山坳,川陕界)、铁炉坝、焦家河、麦子坪、老君岩、龙神殿、抽筋坡、银杏坝、沙滩、阎王碥、头道水、马跃溪、琉璃关至邸塘堡(今南江县城旧称)。出邸塘堡经东榆堡、石灰堡、过八庙垭到淘金堡(赤溪场)、马掌堡、白杨堡(下两河口)、林河堡、元潭堡到巴州(今巴中)。

  米仓道的线路三(支线二):汉中经南郑、庙坝、挡墙河、寒溪河、两河口(由此向西至白头滩)、响滩子、蟒洞坝、龙神殿达邸塘堡(今南江县城旧称)。

  米仓道的线路四(支线三):汉中出发经南郑、黎坪、过汉平关、城墙岩、徐家沟、白头滩至旺苍、木门达巴中。白头滩向西经旺苍、广元接金牛道至成都。

  米仓道的线路五(支线四):汉中经回军坝(西河乡)、大巴关(小分水岭)、翻铁船山过木竹关(木竹垭)、桂门关(贵民乡)、桦林关、黄泥堡至官路口(关路乡)、神坛溪(今高桥乡)、到白杨堡(今下两)相汇至主线。

  早期线路1(南线):汉中   米仓山      南江     巴中     蓬州(蓬安)     顺庆(南充)    合州(合川)    江州(重庆)

  早期线路2(西线):巴中     仪陇      南部      三台      中江      成都

  (此线其北乃接广元入蜀古道)。

  米仓古道水路:沿巴河、渠江南下重庆。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