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巴中文艺网 >> 巴文化 >> 正文

巴中的农耕文化

2014年06月25日作者:晓 野 来源:巴中文艺 浏览:17350次

  巴中的农耕文化

 

  要寻找中国农耕文化的古老性和原始性,在四川山区我的家乡随处可见。

  我的家乡座落在崇山峻岭峰峦叠翠的大巴山山脉中。那里又分山区、深丘陵、浅丘陵等地带,都是山连着山沟串着沟。受地域条件所限,农业生产至今还是人工耕种和收割,采用最为古老的原始方法;肩挑背磨一锄一窝一瓢一苗的栽种和浇灌方式。受山峦制约,家乡的土地大都是梯田和坡地,没有平原更没有像歌词里写的那样一马平川。家乡耕种不是爬坡上坎就是跨沟下河,能耕种的土地大都开辟在依山傍水的绿林间,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是绝对不可能的。那种原始古老的耕种方式更要一代一代继续传下去。

  我们的祖先为了耕种好这片仅有的土地,他们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在耕作中因地制宜逐步探索,研究和发明创造了山区的农耕文明。在这里我将家乡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农具制作方式和用途一一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家乡的农耕文化。

  犁:分两种,有水犁旱犁之分,犁是用硬质木材所做,最好是柏木。它由犁盘、犁弯、铧三个部件组成,铧是生铁铸造。犁的制作要按照当地土质而定,有黄泥、沙泥、夹泥、紫黄泥之分。制做犁特别讲究工匠技术。一般木匠砍的犁头不能使用,犁是农业耕播中最为主要的农具。

  犁的使用方法由犁、犁扣、犁扣盘、纤绳、枷旦、牛组成。纤绳当地又叫索,索的制作要用当年出土长成刚刚勾过头的嫩竹子,每年重阳节一过就开始砍料,不能让竹节开包发芽,这样的材料做出的纤绳才有韧劲,还要经过划篾、晒干、浸泡、起篾、打索等工序,纤绳的材料又叫腊篾。

  枷旦和犁弯是一种天然木质长成,一般很难找到,往往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岩石缝边。犁扣盘只需40公分长茶杯粗但必须是硬质木,最好是桃木和檀木。犁扣盘,方言又叫牛打脚。

  耙:有平耙、浪耙之分。耙是用来把翻耕过来的土块用耙大至耙平耙细,然后用锄头一锄一窝的整理平整才播种。耙的制作方法用两根方木料前后挫开30公分的距离打眼、铆上20公分左右的铁齿就行,平面上做成三角支撑一个横档用来掌手,使用时把犁上的纤绳从犁扣盘上取下套在两头横档上架牛就用。

  浪耙是水田里打泥的主要农具,栽秧前犁过的田里往往会有沙包和高低不平的地方,就用浪耙把高处往低处赶,使秧田平整。

  栽秧盆:用木板制作一个70公分直径的大木盆,每年五月水稻插苗时用来装秧苗的盆,秧盆浮在水田里的水面,它随着人插秧的速度慢慢往后移动。

  锄头:有挖锄、薅草锄之分。锄头是山区农业特用农具,凡能劳动的人每人一把。锄头是用铁加工制作,锄口上加有钢,宽10公分左右长20—25公分,头上打个“n”型锄耳用于装锄把。锄头由锄板、锄耳、锄马子、锄楔子、锄把组成,挖锄重量一般在3斤以上,薅草锄1.5至2斤左右使用时轻便随手。

  戽水篼:用竹子划成篾编织成一个圆形的小篼,用两根小树条从底部十字形架到口外,再套上四根绳子,绳子的一头在手扣上拴个活扣固定绳子的长短,使用时要长有长要短有短,戽水时两个人面对面站在一个决口处,前后脚蹬开,双手甩开戽水篼从坎下田里将水一篼一篼的戽到上面田里,操作时两人要相互配合默契才能顺利使用,主要用于夏季栽秧缺水、抗旱、保苗,过去没有抽水机,农村都是用这种方法从下往上翻田水,如今已灭迹,戽水是农业上最重的农活,俗话说:戽水、抬石头、扛拌桶是农活中再苦不过的。

  水车:有龙头水车,又叫手摇水车。脚踩水车,又叫天轮水车。水车由车轮、水槽、绞绳、刮板、脚踏板组成,手摇水车在车轮两边各站一人摇动车手,绞绳随着轮子转动,绞绳上的小刮板从水里有节奏的到水槽,一板接一板的把水从水槽里刮到上方,天轮水车两边专有四个人的坐架,四人坐在上面同时用脚不停的踩动脚踏板,使水车轮子转动车水。到了上世纪60年代,自从有了柴油抽水机后,两种水车自动被淘汰。

  拌桶:是用木板做成一个长2米宽1.6米,高70公分大的一个长方斗,底板下用两根木头刨成光背作为拖泥,专用于秋季收割水稻,收割完后又用它来装种粮。拌桶三方用挡席围挡住打落的谷子不往外撒,挡席长4米高2米,用6根竹子划破夹住档席用篾条扎紧立插在拌桶上,在稻田里一边打割倒的稻子一边用人力向前拖着,特别笨重。

  梿枷:用大指头粗点的6根杂树条编织成一个平型的农具,用一根老竹杆的一头从竹节处去掉一半,用火烤后迂成弯夹在梿枷柄上,梿枷是用于打麦子黄豆碗豆胡豆油菜和苕叶之类的农具,双手举起竹杆用力往下拍打,使用时特别讲究操作技巧,否则就驾驭不了它。

  风车:是用木条和薄木板制作,专用于春秋收割季节把粮食打扫干净的农具。一头鼓型一头四方口型,前后各一个斜出口,鼓内装有六片木扇叶,一般在1.5米高2.0米长左右,上方斜斗型,人站在跟前摇动风车手叶扇自动转动扇出风,打开斗底开关,粮食就从斗里滑落,壳皮灰尘和抛物被扇出的风吹出口外,干净的粮食从前斜口流出,风车是特制农具,一年四季家户人家碾米收割都离不开它。

  背枷:有两种,一种叫弯弯背枷,也叫力背枷,过去没有公路运输,全凭人力从远方倒运货物都是用这种人力工具,也叫“背力”或“背二哥”。这种背枷上面一个“n”型弯弓,弯弓上平横着两根硬木棍,前面靠在顶部的横档上,整个造形就像一个三角支架,上面平放着100多斤重的大麻袋,背面弯平,背在背上麻袋正好在头顶部位,背后有一个垫板,垫板下挖了个杵眼,人背东西时手里拿根杵子,背累了的时候把杵杆撑在垫板下的杵眼里,背上和肩上的压力、重量自动离开,让人轻松的休息一阵再走,这种背枷一般只有用于远运才适宜。

  另一种叫平背枷,专用于收获时节背麦子、稻草、苕藤、碗豆油菜黄豆的一种农家人平常最为普通的农具,一次能装很多抛物性东西,这种背枷制作简单,一根小碗口粗略带弯形的木头,在木头上量好尺寸定好位打好眼,逢中锯开,上窄下宽装好横档,用篾条把背面编平即用,脚处套上两根绳子固定在一个木叉上,上面一根绳子拴在横档上,背东西时用绳子捎紧就行。

  撮箕:有板篾撮箕和平撮箕之分,平撮箕是家喻户晓最为普通的农用工具,收割播种,下地摘菜,抓粪挖土,淘东西修房子处处都离不了它,它是用竹子划成篾丝编织而成,用一根长树条或荆条在火上烤过迂成“u”型圈,用8根宽篾板起底做经子,编成后就像“u”型槽,它使用时间短浪费大,是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用具。

  背篼、箩筐:是用竹子编织而成,有各种样式和品种,割草用的大花篮,赶集走亲戚背的小花篮,有夹背、篾背、大篾背等等数不胜数,都呈喇叭状,每个背篼背面系上两只背系,背篼是用来背东西装粮食,修塘建房背土所用。有些浅丘陵地方用肩挑就用箩筐,箩筐也分几种,挑东西的箩筐为中号,从底部套上三根绳子挂在扁担上挑起就走。

  碾子:有手碾,大碾,槽碾,水碾之分。从上世纪60年代起,自从有了打米机,碾子就不怎么使用了,手碾子消失得还要早些,目前存在的也可能只有一些地方使用的碾桩子。手碾子有碾槽、碾杆、碾把子、碾庄之分,用碾桩圈套在碾杆顶上,底部锯个大梅花口,骑在盆子口大的一个薄石磙上,两头的人站在两端来回拉送着碾把,把月形槽里的谷子翻来复去的碾成米。

  大碾子是用石头打成1米长70公分高的石磙,磙子上面用钻子开成人字路,两头打眼用木头桩做成碾芯,碾芯套在外面的碾架上,用几块大石板组成一个圆形的碾盘,碾盘中央栽一根碾桩,碾架的一头固定在碾桩上,把犁头上的犁扣套在长出碾盘外的碾杆上枷上牛就走,碾子随着牛走在碾盘上滚动,人一边吆喝着牛一边用手在碾盘上翻弄着粮食。槽碾:把石头打成圆槽镶嵌在地下,在碾桩周围围一个圆圈,从碾桩上横担一根碗口粗的木头,两头竖架一节木桩,桩下梅花口骑在两个小石磙的中间,牛一走碾杆带动槽里的石磙转动。以前碾甘蔗做糖和榨油房榨油大都使用这种碾子。水碾是有十分充足的流水处才安装这种水碾。碾子是特别笨重的产物,所以一个村子只有一个。

  磨子:有手磨,大磨,旱磨,水磨之分。手磨是家家应急生活的必备之物,有时家里粮食不接或来了客人没有面,舀上一瓢麦子在手磨上一会儿就磨出了白面,逢年过节推磨芋磨豆腐苕薯粉都得用它,磨分上下两扇,下扇固定在磨盘上,中间钻个方眼铆上磨芯,上扇钻个圆眼套在磨芯里就两扇合一了。上扇中间钻通一个下粮的磨眼,磨眼底部处开一个磨喉,在两扇的平面上用扁子开成齿,要磨的东西在齿上转动时被磨成粉。过去人讲:千家碾千万家磨,是不分你我都能使用。

  上世纪70年代中叶,自从家乡通了电有了打米机,磨面机和粉碎机,那些笨重的人力用具也就成了历史的陈列品,如今大都基本不用了。手磨是必用不可的产物,因为它使群众生活方便快捷。

  檑(音类lei)子:用大青   木组装成圆桌大的一个墩,用箍篾箍牢,中间用黄泥巴筑紧,上下两扇,中间铆一个檑芯,平面用青    木和老竹板做成齿,上顶面挖空成斗形,逢中穿一根方木为檑把,檑把两头有眼,一根木杆头下铆一个木桩为檑斫,另一头钉一个横档为檑把,从檑把处用吊绳与檑子弄平衡,人拉着横档随推随拉,专用于去掉稻谷壳的工具,齿被檑平后用木钻把齿一个一个往下钻,也特别笨重,一般要用两个力气大的人才抬得开,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逐步消失,檑子的“檑”字也在现代字典中取消。

  碓窝:先把石头打成一个50公分高的长方形,在石头的高平面处用钻子打成口圆底尖约 30公分深的一个尖窝,专用椿米和椿糍粑的工具。大型碓窝要用两个人脚采碓窝棒的一头,一下接一下往下放,又叫斫碓窝,小型家用碓窝用根木头做成两头粗中间细的椿米捧就行,碓窝上世纪60年代已被淘汰,但乡下还是见得着。

  水舀、粪舀:水舀又为瓜瓢,短把底椭形口圆,日常生活用具,有铁皮制作,大部分是用松木从中破开对半挖成。粪舀为长把,用小木板围成一个20—25公分直径的小圆桶,其中一块木板比别的木板要长宽一些,叫舀耳子,舀耳子上面打一个斜方眼,用一根小树杆的颠部从眼里穿到底眼上,呈斜状,使用时双手握住杆子从一米多深的粪池里把粪舀到桶里挑去灌禾苗,是家家产户必不可少的浇灌农具。

  桶:有各种类型,如水桶粪桶便桶猪食桶等,制作方式一样,但它的型状各有不同。桶是由十几块小腹型木桶镶在一起,又用箍桶篾箍上三道圈,水桶耳长上面有个横梁叫桶梁,扁旦上的水搭勾挂在桶梁中间。粪桶桶耳短,有耳眼,用竹板子迂成桶系挂在耳眼里,桶系看人的高矮而制。便桶圆口型,没有桶耳。猪食桶专在桶耳上铆了个提手,为了使用方便比一般桶略小。

  斧头:方言又叫开山斧,有砍斧板斧斫斧。砍斧是家用斧头,是砍树划柴的用具。板斧是木匠的专用工具,口宽特别锋利,斫斧是过去木匠修建木架房子和造筏子时斫眼的用具。

  蓑衣、斗笠、背搭:蓑衣斗笠是下雨时节的专用雨具,蓑衣也叫棕衫,是从棕树上割下的棕,去掉棕板编织成背在背上遮雨的椭圆形雨具,中间夹一层蓑草,所以叫蓑衣,蓑草生长在岩石边枯旱的地方,割回晒干后搓成绳子特别牢固。

  斗笠:是用竹子划成扁篾编织成带花纹的小孔,用桐油把牛皮纸浸泡晾干后,糊在上面,用软篾条编一个头箍扎在斗笠顶部的下端,下雨时人戴在头上能把全身遮住不被雨林。

  背搭:也是用棕和蓑草编织成宽约30公分呈条形状用来垫背的东西,是用来背流水的物品和背牛粪的用具。

  筛子:有细筛、粗筛、漏筛、吊筛之分,大致都呈圆形,是用竹子精心编织的农用工具。

  搅垫刮:用块木板做成几根齿,中间打—个斜眼,投一根木捧呈斜状,专用于晒席和石坝上晒粮食时翻搅的用具。

  扯盘子:用于水田搅边时的用具。一块整木板,背面销一根把,把手上铆一个小横挡用于掌手。下方两端钻两个眼穿绳子,绳子中部拴一根主绳叫扯盘子绳,主绳拴在一根长80公分的木棒上,田里一人端住盘子,田埂上两个人同时用力往上扯,所以叫扯盘子,是保护水田不漏水的工具。

  鸡公车:是上世纪50年代后叶大跃进的产物,用来修水库堰塘运土的专用工具。两根木架中间装一个木斗,斗下一根横梁骑在一个小木轮子上,两边栓根吊绳挎在脖子上,双手推着车把,全凭巧力推动,否则一推就倒。

  竹编:在家乡农村永远是不可缺少的一门手工艺,生产生活中大部分用具都是竹子编织的,因它价廉物美,基本上每家房前屋后都种植有竹子,使用起来也方便。如生活用的筲箕、簸箕、筛子、刷把、提蓝、睡席、凉席等。生产用的纤绳、大绳、背篼、背系,围席、档席、箩筐、晒席、竹筢、戽水篼、箍桶篾、斗笠等一切农业用具都离不开竹编工艺。竹子种类很多,有瓷竹,水竹、金竹、斑竹、黑金竹、楠竹、苦竹、肉竹子。山里年轻的庄稼汉从小就要培养学会使用竹子的各种方法,当地有句挖苦人的俗语叫“活一辈子人连粪撮箕都编不起的东西,有啥子用?”这就是当地耻笑不会使用竹子的人,所以竹编在农业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地位。

  另外还有很多手工用具,如:撮瓢、弯刀、镰刀、砍刀、篾刀、锯镰刀、改锯、木马、爪子、撑钉等等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和生活用具。像木马虽然不紧要,但只要谁家请木匠做木工就非用它不可,还有抬东西用的杠子,牛子,牛扣都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用具。还有很多,因篇幅所限不能更详细讲述。

  以上就是我们家乡深远的农耕文化,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交通建设,如今大大的方便了农业生产,减少了农民体力上的负担,有些笨重物体虽然逐渐已经淘汰,有的农具和生活用品是永远也淘汰不了它的原始性,也没办法用技术革新把它革掉,只有让它永久性发挥它的生产作用和祖辈探索遗留下的成果。这就是我们家乡农耕文化发扬光大的特点,也是继承祖先从农耕文化传播中让我们更科学、更精心研究山区农耕文化的依据。

  (作者单位:新疆农十师煤矿大井)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