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抬脚子
大巴山横亘千里,山高林密,峭壁幽谷,溪流瀑潭,道路委蛇。有民歌曰:“岩碰岩哟,山碰山,爬不完的坡啊,下不完的坎。”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一个让人铭刻于心永志不忘的劳动群体——抬脚子。他们与背二哥一起,谱写了一部粗犷豪放悲壮悠长的交通运输史诗。
抬脚子俗称抬脚儿,是用肩膀凭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承负重物,搬运粗木重石及大件、整件物件的重体力劳动群体。
背老二,挑老三,抬脚子是大佬倌
川北有句俗话说:“抬老大,背老二,挑老三”,或曰:“背老二,挑老三,抬脚子是大佬倌”。这是人们对旧时这个靠集体运输群体的俗称,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为什么把抬脚子称为“老大”呢?经笔者调查了解,加上青年时曾参与其中劳作,抬脚子与背老二的主要区分有以下一些。
一是个体与群体之别。背二哥的活动是个体行为,背多背少是靠自己的力大力小来决定。抬脚子一般是两人以上的集体体力协作行为。背二哥虽也有集体队伍但多是亲戚、朋友、近邻或相识的人组成在一起,劳动的单位是个体。清《木厂咏》有诗云:“讵知采运时,一木百人擎”。
二是路程长短不同。背二哥一般是长途搬运物品,少量短途搬运。当然,近几年背二哥进城搬运多为短途。抬脚子大多为短途运输,极少长途运输。有民谣道:“叫声兄弟来帮忙,一直抬到大瓦房。八大金刚抬回去,拿给主人作大梁”。
三是运输物品有异。背二哥运输的多能拆散成小件物品,运输的东西一般不能超过一人最大承运能力。抬脚子则多是不能拆散的大件、整件,承运的东西一般超过一人承运能力。有些东西体积大,超高、超重。有些则有不稳定因素,如活的猪牛抬运时有拌动(挣扎之意)。抬物人要能稳住抬运活物,俗称“稳劲”。有民谣称:“一声号子响入云,惊动天上鲁班神。鲁班仙师云端看,是你弟子显才能”。
四是用肩承重不同。背二哥用双肩承重,抬脚子一般用单肩承重。“单肩承正气,劲脚走山川”,是对抬脚子真实的写照。
五是指挥不同。背二哥一般靠自己指挥自己。一路走的,是前走的带路。该打杵打杵,最前的把打杵子杵三下,后面的便知,自己找地方打杵。抬脚子则凭前杈的劳动号令指挥,后面无条件听从指挥。如此才会步调一致,否则就会出危险。以巴山民谣为证:“四把金叉手莫松,新逝亡人在棺中。锣随鼓转靠鼓手,步调一致向前冲”。
六是体力要求不同。背二哥凭自己的力量大小承运货物多少。抬脚子必须个个身强力壮,群体体力素质要求高,且必须具备“协作、协和、协调”能力。协作是指绝对不能独称英豪,掌握该用大力时才用大力。“协和”指必须听从号令指挥。协调是指叉拱步伐一致,不抬欺心。抬灵柩时不协和、不协调容易“丁角”。脚该矮时须矮,二拱该承力时必须承力,否则会出现危险。巴山有民歌唱道:”抬着木头往前走,拱上二人手挽手。螃蟹眼睛是活的,鸭子脚板是连手“;”枝对枝,叶对叶,凤凰飞过不敢歇;根对根,蟠对蟠,龙蛇趖过不敢缠“。意指抬脚子必须协调、协和、协作,步伐一致。
七是使用工具不同。背二哥使用的是背架子或背篼,单鞭或打杵,背褡和攀物的绳索。抬脚子用的是包、叉、索、杠。包用一尺八寸棉布缝制,里面填些粗谷壳防滑动。叉用铁叉,下面用端直的树棒,上嵌有铁圈和半月形的叉,形似《西游记》中沙和尚的帽子上的饰物,锥木料稳当。抬石用木叉。栓灵柩用青篾条。
在巴山地区,山高林盛,“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挑担的人相对少一些,挑老三大多活动在平坝或浅丘地区。但就让路而言,背挑的人见了抬脚子必定主动让路。因为抬脚子歇气时一定要选择地方,陡坡烂路都无法打叉,看起来确实像老大。
高抬中抬与低抬
抬脚子的种类大致可分三种:高抬、中抬、低抬。
(一)高抬。高抬的物件一般高过头顶,如修房造屋的柱、梁,做棺材用的天平、墙子等大件木料。大树从山中砍伐后,能用人力拖走的,是从高处拖向低处,低处拖向高处是很不容易的。有些人家为避免一木出林,万木遭殃,保持生态不受损害,大多采用抬的方式。起叉后,抬脚子齐心协力抬运。前面的抬脚叫前叉,或称“朝风”。前后叉手里拿着把铁叉,是为歇气时锥在木料上抬脚好歇息。后面的叫后叉。中间的抬脚子叫“拱”,挨着前叉的叫前二拱,接着为前三拱;挨着后叉的叫后二拱,后三拱。依据木料的大小轻重,承头人会合理安排拱上人数的多少,人的高矮搭配。前叉管运物的前方和横向。后叉为主叉,管运物的前后。歇肩时,前叉和拱上可以头钻出运物,身离运件,后叉则不能钻出,肩要粘在运物上,以保证安全。掌管前后叉的人的手都不能离叉,一只手掌叉,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呈八字形放在半月型的叉尖上,某一叉尖空了,虚了,立即进行适时扳正,防止运物打落,出现危险。起叉后,前叉还有一个报路的责任。朝风递点子,后面跟步子。抬脚忌讳“龙虎豹”,他们认为龙虎豹是山中神灵,应避免提及。他们常用“蛇”“猫”“背”来取代。早晨起来有人说了这三字,则为“跑快”。“清早说了龙虎豹,一天到头眼皮跳”。有人跑快后预示这天可能出安全事故。抬脚子是相当忌讳这三字(同背二哥忌讳“翻”“抓”“倒”一样)。因此报路的前叉不叫报路,而称“唱路”。(“报”“豹”同音)抬木料时忌讳在木料堆上睡觉,一是不安全,二是害怕“堆死尸”。唱路的口诀很多,如前叉唱“花花路”,拱或后叉则齐呼“踩干处”。“花花路”是指路滑,有泥泞,有水堂。前叉唱“平阳大坝”,后齐呼“甩开浪架”;“天上有棒——矮起”。“棒”指上有阻碍物。“地下有杠——大踏一步”。“杠”指沟缺。抬脚子把右手方称为“大手方”,左手方称为“小手方”。前叉唱路道“前拿大手”后面齐呼:“后拿小手”。他们要歇气时,前叉把叉杆在地上拄三下,后面则停住脚步,待前后叉把叉打稳后,拱才能钻出运物而歇肩。前叉看无异常情况后,也可钻出运物歇肩。木料运到目的地后,前叉看准丢的地方,则告诉后边的同伴丢木料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为“迈肩”,指木料越过头顶用手推出去;一种为“垮肩”,不越过头顶。有的抬脚子又把右肩称“大肩”,左肩称“小肩”。前叉直说扔大肩方,如运物在左肩则需迈肩扔,若运物在右肩,前叉唱“甩大手边”,用“垮肩”。前后叉在要到达目的地前,需将叉棒脱手顺路放下,防止扔物损坏叉棒。后叉唱道“哦火嗬”大家齐呼“嗬”,同时用力用手推木料出肩。这次运程方算结束。
抬木料的称谓有几种,一个人运的称为“弯独筒”。两人抬的为“弯对班”。三人抬的为“三个头”的。四人抬的又有几种称呼,以顺序安排抬脚为“一股劲”;前后左右各一人的为“抬板凳”;前后一人,中间左右一人的称“抬咬牙”,中间抬的一人用右肩,一人用左肩,每人用一只手攀着对方的腰,抬右肩的用右手揽同伴的腰,抬左肩的用左手揽同伴的腰,空出的一只手必攀着木料,保持木料稳当。十多人抬的木料称为“抬千脚虫”。
高抬中的抬灵柩则有许多讲究。丧家在出殡的前一天要宴请抬脚子吃喝一顿,找烟,送毛巾、手巾,上世纪60年代前是一双草鞋,后是送一双胶鞋,因为这是借抬脚子的脚代亲人走路,也是抬脚最风光的时候。出灵前抬脚子和迎丘的、鼓乐先生正亲正戚要吃盘子。丧家摆上几桌酒席礼待这些人。起灵后,出了院坝转弯后才能打杵,孝子孝孙跪在灵前。抬到墓地进入墓穴,打杵后调换灵柩头,用一高板凳接棺材,将灵柩放到墓井,按葬礼先生的要求拨方向,这时,可以拿些利市。拨动灵柩时只能用木质叉棒,不能用钢钎。定好位置后,再去掉绑灵柩的青篾条,才收叉。这时丧家的孝子孝孙等跪着拜谢。
灵柩分大小,最少八人抬,最多十四人抬。满尺底一尺八的天平的灵柩要拖方,就是棺材的前后各绑上两条木条,用作抬脚子抬时安肩用。
南江县关门乡西厢嘴村是抬脚子很著名的地方之一。已辞世的抬脚子承头人岳中开一生抬出灵柩197口,抬过一家四辈人的灵柩。红军入川时,他为死亡的战士抬过灵柩,也抬过红军伤病员,为修战壕抬过木料及石头。南江中学修校舍,他和天田梁上的蔡家四弟兄,俗称蔡老大、蔡老二、蔡老三、蔡老四等人一起抬过梁柱等木料。而今年过七十的岳秀安、岳福平、蔡明太、王秀和等人也已抬丧180多口。他们还经常教诲新一代抬脚子抬灵时注意的事项,有时亲临现场指挥。他们抬的灵从来没有打落过。
(二)中抬。中抬指抬轿、抬滑杆、抬嫁妆,一般用双肩。抬轿一般为两人、四人。姑娘出嫁多用轿夫,有的为滑杆,规矩也较大。旧时当官的上任也用轿夫抬去,以示显摆,有的多至六人、八人抬。农村老人生了重病,则多用滑杆抬去县城医院医治。中抬路途相对比较远,耗力较大。前些年交通不便,农家喂了肥猪,要抬几十里路到集镇的供销社或食品站出售活猪,也需请人抬。抬猪则用单肩,累了可以换肩。
(三)低抬。低抬多指抬石头水泥电杆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修水库、堰塘或修公路,修房造屋都离不开抬脚子抬石头。两个人抬的叫“弯对班”,三人的叫“抬称”;六人抬的称“抬双称”。有俗语曰:“称打一尺八,阎王老子都没法”,即指安称有一定位置。他们分工明确,合作和谐,不搞欺心。俗称“前索后杠子,二把手的牛子”各司其职。
抬脚子的地位
抬脚子的报酬。抬脚子是一件危险度高且体力消耗大的工作,故收入较高。用工人家请抬脚子抬木料,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是抬一天给一升米的报酬,包三顿饭,晚上有酒,中午有肉(十大碗)。出叉前,承头人祭叉,端上刀头净酒,烧三炷香,向山神土地叩三个头,说些吉利话,事主拿出一些利市钱,承头人随后当众分给同伴。抬灵柩时,待遇要好一些。“背挑抬轿,丢下就要”,是尊重体力劳动者的表现。抬脚子挣一些血汗钱用来养家活口。100%的抬脚子都是穷苦人,如有钱,谁又愿意当抬脚子呢?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前,巴山抬脚子比较盛行。就以南江县为例,那时县内无一寸公路,仅有的两条河南江、明江,也只是季节性的水运,船上滩时全靠人力拉纤。背二哥和抬脚子就成了交通运输的主力。他们为南江人的生产生活及县城的城墙“九宫十八庙”等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传承着“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用智慧汗水和协作铸造了巴山的辉煌,必当永留青史,让人铭刻于心。
附:
前呼后应的抬脚号令
前面路有花滩,用脚把它踩干。
花花路,踩干处。
天上明晃晃,地下水汪汪。
天上有棒——矮起
地下有杠——跨步
大(小)手边有牛子——迈过
大(小)手边也有擦身——迈过
平阳大坝——甩开浪架
撮瓢路——紧收住
说起就起,万事大吉。
洋洋坡,慢慢趖
花滩一个——趟干
横沟一来——大拤一步
皮咔一坨——踢脱
前拿大手 后拿小手
前拿大手急 后拿小手一
之字拐——前摆后不摆
头上有天盖——爬起
跌堂一个 拱上攒劲
凸梁一个 吃拱肉(前后拱拍一下)
垮坡路 抓紧些
前头千年在 稍稳一下
前头档坷 迈脱
地下有毛 踩上要着
人字拐 前摆后不摆
熬梁一担 光整中间
跌堂两让 专整拱上
花一朵 迈过
小手边有马眼 迈过
(王介福1948年7月出生,南江县人,市县作协会员,南江县老科协教科文旅分会副秘书长,有诗文100余万字在全国多家报刊刊发)
主办: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巴中市江北大道档案馆5楼 联系电话:0827-5281707 稿件投递邮箱:495009739@qq.com 蜀ICP备14007415号